氮配位过渡金属双原子改性石墨烯氧还原和氧析出双效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绪论第10-21页
    1.1燃料电池概述第10-12页
        1.1.1燃料电池的发展第10-12页
        1.1.2燃料电池的优点与缺点第12页
    1.2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2-15页
        1.2.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2氧还原反应(ORR)机制第13-15页
        1.2.3氧析出反应(OER)机制第15页
    1.3燃料电池催化剂第15-19页
        1.3.1贵金属基电化学催化剂第15-17页
        1.3.2非金属掺杂碳基催化剂第17-18页
        1.3.3非贵金属掺杂碳基催化剂第18-19页
    1.4电子自旋应用于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计算方法及理论模型第21-27页
    2.1第一性原理简介第21-22页
    2.2密度泛函理论(DFT)第22-24页
        2.2.1Hohenberg-Kohn定理第22-23页
        2.2.2Kohn-Sham方程第23-24页
        2.2.3交换关联泛函第24页
    2.3理论模型第24-26页
        2.3.1关键中间体吸附能的计算第24-25页
        2.3.2电极电势的热力学模型第25页
        2.3.3NEB方法第25-26页
    2.4相关计算软件包介绍第26-27页
第3章巡游铁磁性半金属Fe-Co掺杂N配位缺陷石墨烯ORR/OER双效电催化的理论研究第27-54页
    3.1引言第27-28页
    3.2计算细节第28-29页
    3.3结果与讨论第29-52页
        3.3.1催化剂的稳定性第29-31页
        3.3.2ORR的催化活性位第31-37页
        3.3.3关键中间体的吸附第37-40页
        3.3.4ORR活性火山关系曲线第40-42页
        3.3.5ORR反应路径第42-44页
        3.3.6OER火山图第44-48页
        3.3.7双功能催化活性的起源第48-52页
    3.4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Zn-Co掺杂N配位缺陷石墨烯作为ORR/OER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第54-73页
    4.1引言第54-55页
    4.2计算方法第55页
    4.3结果与讨论第55-71页
        4.3.1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5-58页
        4.3.2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第58-66页
        4.3.3ORR活性控制步骤第66-67页
        4.3.4ORR和OER活性的火山关系曲线第67-69页
        4.3.5催化剂的改性第69-71页
    4.4本章小结第71-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N共掺杂多孔石墨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
下一篇:金属有机框架MIL-101的改性及其有机物脱除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