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美学史论文

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绪论第8-12页
第一章 近60年来台港地区庄子美学阐释的回顾与反思第12-43页
 第一节 50至60年代末的庄子美学阐释第13-17页
 第二节 70年代以来的庄子美学阐释第17-39页
  一、庄子之生命美学精神第18-24页
  二、庄子之艺术精神第24-27页
  三、庄子之文学特质第27-31页
  四、比较诗学视域中的庄子美学第31-39页
 第三节 总结与反思第39-43页
第二章 方东美、唐君毅哲学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第43-64页
 第一节 方东美"生命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第43-54页
  一、"诗人兼哲学家":方东美与庄子第44-47页
  二、道家哲学的艺术情调与美感第47-48页
  三、"天地之大美"的道家渊源第48-50页
  四、"乘虚凌空"与"积健为雄"的庄子艺术精神第50-54页
 第二节 唐君毅论道家"纯粹之艺术精神"第54-61页
  一、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第54-56页
  二、道家"纯粹之艺术精神"阐释第56-59页
  三、郭象注庄与"庄子艺术精神"的呈现第59-61页
 小结第61-64页
第三章 徐复观的"庄子艺术精神"主体建构第64-100页
 第一节 徐复观"人性论"视野下的"庄子艺术精神"第64-73页
  一、"庄子艺术精神"的"人性论"根柢第65-66页
  二、修养工夫与精神境界第66-70页
  三、"庄子艺术精神"阐释的中西比较意识第70-73页
 第二节 徐复观"中国山水画论史"视野中的"庄子艺术精神"第73-89页
  一、庄子艺术精神与中国山水画论史第73-75页
  二、庄子艺术精神与中国画的两次转型第75-79页
  三、庄子艺术精神与中国山水画审美范畴的流变第79-83页
  四、庄子艺术精神与南北宗问题第83-89页
 第三节 徐复观"庄子艺术精神"阐释之儒道汇通视野第89-98页
  一、徐复观的"形而中"儒家立场第89-91页
  二、"人性论"阐释之儒道汇通视野第91-93页
  三、"庄子艺术精神"阐释的儒家化倾向第93-98页
 小结第98-100页
第四章 叶维廉的道家美学实践第100-143页
 第一节 叶维廉道家美学追寻的"生长秩序"第100-104页
 第二节 叶维廉的"纯粹经验美学"与庄子阐释第104-114页
  一、"纯粹经验美学"的庄子之"源"第104-110页
  二、"纯粹经验美学"与中国现代诗论第110-112页
  三、对"纯粹经验美学"的几点反思第112-114页
 第三节 叶维廉"比较诗学"视域下道家美学的再发现与海外影响第114-129页
  一、比较诗学视域下道家美学的再发现第115-118页
  二、道家美学如何影响了美国现代诗?第118-124页
  三、后现代语境下道家"触及根源性的一种前瞻精神"第124-129页
 第四节 从诗情、画境看叶维廉中国诗学阐释的道家取向——兼与王文生先生比较第129-141页
  一、从学界对叶维廉的几点批评说起第129-131页
  二、叶维廉论诗之"情"与"抒情"第131-136页
  三、叶维廉推重诗之"画境"第136-140页
  四、"画境"与"情境":叶维廉与王文生诗学旨趣之比较第140-141页
 小结第141-143页
余论第143-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8页
附录第158-198页
 附录一 道家美学精神与现代诗艺的融合——叶维廉教授访谈录第158-169页
 附录二 台湾地区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观察——颜崑阳教授访谈录第169-178页
 附录三 海内外叶维廉美学思想研究述评第178-190页
 附录四 近60年来台港地区庄子美学研究文献目录第190-198页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8-199页
后记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时期湖广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
下一篇:北洋政府救助俄属远东地区难侨研究(1918-19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