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绪论 | 第10-15页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国外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2国内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5-28页 |
2.1试验原材料 | 第15-25页 |
2.1.1水泥 | 第15-16页 |
2.1.2再生微粉 | 第16-21页 |
2.1.3发泡剂 | 第21-24页 |
2.1.4稳泡剂 | 第24页 |
2.1.5减水剂 | 第24页 |
2.1.6早强剂 | 第24-25页 |
2.1.7水 | 第25页 |
2.2试验设备 | 第25页 |
2.3试件的制作及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4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单因素变量试验研究 | 第28-50页 |
3.1再生微粉在水泥中的性能研究 | 第28-32页 |
3.1.1活性试验研究 | 第29-30页 |
3.1.2水化放热试验研究 | 第30-32页 |
3.2发泡剂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 第32-36页 |
3.2.1泡沫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2.2稳泡剂(HPMC)对发泡剂性能优化的试验研究 | 第33-36页 |
3.3配合比设计 | 第36-39页 |
3.3.1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36页 |
3.3.2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36-39页 |
3.4发泡剂体系基本掺量范围的确定 | 第39-41页 |
3.5微粉掺量试验研究 | 第41-43页 |
3.6水胶比对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7减水剂对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水胶比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45-46页 |
3.7.1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3.7.2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页 |
3.8早强剂(甲酸钙)对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3.8.1试验方案 | 第47页 |
3.8.2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3.9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及性能研究 | 第50-57页 |
4.1概述 | 第50页 |
4.2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4.2.1试验因素与水平 | 第50-51页 |
4.2.2试验方案 | 第51页 |
4.3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4.3.1干密度、抗压强度 | 第52-54页 |
4.3.2吸水率、导热系数 | 第54-55页 |
4.4最优组合条件的选取 | 第55-56页 |
4.5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保温材料的应用 | 第57-65页 |
5.1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57-58页 |
5.2冻土路基保温系统 | 第58-60页 |
5.2.1EPS板保温系统 | 第58-59页 |
5.2.2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板保温系统 | 第59页 |
5.2.3砾砂层保温系统 | 第59-60页 |
5.3路堤与地基地温场软件模拟 | 第60-63页 |
5.3.1建立模型 | 第60-61页 |
5.3.2保温性能的比较 | 第61-63页 |
5.4保温板当量厚度计算 | 第63-64页 |
5.5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结论 | 第65页 |
6.2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