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7-39页 |
一、导言 | 第7-11页 |
二、论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三、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 | 第13-15页 |
四、市民社会理论历史考察 | 第15-24页 |
五、本文"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 | 第24-34页 |
注释 | 第34-39页 |
第二部分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 第39-97页 |
第一章 市民社会的价值基础—自由主义 | 第39-50页 |
第一节 自由的捍卫者—洛克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自由向平等的转折点—卢梭 | 第41-43页 |
第三节 自由和平等的综合—黑格尔 | 第43-46页 |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批判—马克思 | 第46-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史观 | 第50-6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的主体 | 第50-5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定位 | 第53-56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史的规律 | 第56-58页 |
一、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 第56-57页 |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 第60-8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 第60-72页 |
一、马克思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61-66页 |
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家的批判 | 第66-7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72-82页 |
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哲学一经济学批判 | 第72-77页 |
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77-82页 |
注释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市民社会的解放—由市民社会到社会 | 第85-94页 |
第一节 市民社会解放问题的提出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市民社会解放的内在依据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市民社会解放的宣言 | 第88-91页 |
第四节 市民社会解放的反思 | 第91-94页 |
注释 | 第94-97页 |
第三部分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化阐释 | 第97-148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何以可能 | 第97-110页 |
第一节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启示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 | 第101-109页 |
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前提 | 第101-104页 |
二、社会组织成为市民社会的中坚力量 | 第104-106页 |
三、世俗文化是市民社会的精神气质 | 第106-109页 |
注释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国家优于市民社会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所有制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发源地在农村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社会团体的官民两重性 | 第118-121页 |
注释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困境 | 第122-135页 |
第一节 权力腐败成为市民社会发展的毒瘤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贫富差距成为市民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 第126-129页 |
第三节 市民社会文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 第129-131页 |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团体发育不良 | 第131-134页 |
注释 | 第134-135页 |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思考 | 第135-14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价值之维—以人为本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市民社会文化之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制度之维—法治国家 | 第141-144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社会之维—和谐社会 | 第144-146页 |
注释 | 第146-148页 |
结语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