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6-2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0-24页 |
| ·广州市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4-25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文献整理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比较分析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个案分析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支撑 | 第28-4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34页 |
| ·突发事件 | 第28-29页 |
| ·突发公共事件 | 第29-32页 |
| ·应急管理、应急联动与应急联动体系 | 第32-34页 |
| ·相关理论支撑 | 第34-39页 |
| ·系统理论 | 第34-35页 |
| ·城市灾害理论 | 第35-36页 |
| ·危机管理理论 | 第36-37页 |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广州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40-62页 |
| ·广州市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第40-49页 |
|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第40-41页 |
|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 第41-45页 |
|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第45-47页 |
| ·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 第47-49页 |
| ·广州市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9-57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综合性联动的常设管理机构 | 第50-51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真正联动的组织运行系统 | 第51-53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联动的公众支持系统 | 第53-54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联动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54-55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联动救助网络系统 | 第55-56页 |
| ·应急管理体系缺乏联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第56-57页 |
| ·广州市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7-60页 |
| ·文化紊乱是深层次症结所在 | 第57-58页 |
| ·突发公共事件教育滞后是诱发因素之一 | 第58-59页 |
| ·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59页 |
| ·应急立法体系与保障机制相对滞后 | 第59-60页 |
| ·构建广州市城市应急联动体系的紧迫性分析 | 第60-61页 |
| ·广州市现行的城市应急缺乏“联动”性 | 第60页 |
| ·广州市现行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所存在问题决定其紧迫性 | 第60-61页 |
| ·现行广州市特殊地位决定了其紧迫性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应急联动管理体系分析 | 第62-77页 |
| ·国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62-69页 |
| ·美国纽约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62-64页 |
| ·日本东京市应急体系分析 | 第64-66页 |
| ·德国柏林市应急体系分析 | 第66-67页 |
| ·英国伦敦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67-69页 |
| ·国内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69-74页 |
| ·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69-71页 |
| ·上海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71-72页 |
| ·南宁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72-73页 |
| ·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73-74页 |
| ·国内外城市应急联动管理体系对广州市的借鉴与启示 | 第74-76页 |
| ·建立完备法律制度框架与标准化应急管理 | 第74页 |
| ·建筑完善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第74-75页 |
| ·具备高端与前沿的技术支撑系统 | 第75页 |
| ·具备专门配备有序的财政资源保障体系 | 第75页 |
| ·具备专门发挥实质性效益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 | 第75页 |
| ·实行全民参与制与完善的责任共担机制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对策 | 第77-91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77-78页 |
| ·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 | 第77页 |
| ·互动性与预防性原则 | 第77-78页 |
| ·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原则 | 第78页 |
| ·效率性与灵活性原则 | 第78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组织系统支撑 | 第78-80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法律系统支撑 | 第80-82页 |
| ·加快相关应急联动体系立法 | 第81页 |
| ·进一步健全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机制 | 第81-82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公众支持系统支撑 | 第82-84页 |
| ·积极培育与强化非政府组织参与力度 | 第82-83页 |
| ·建立社区自治的应急机制 | 第83页 |
| ·构建突发公共事件事后学习型系统 | 第83-84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撑 | 第84-85页 |
| ·联动信息披露机制的保障性措施 | 第84-85页 |
| ·进一步深化广州市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 第85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救助网络系统支撑 | 第85-88页 |
| ·健全与提升应急联动的预警机制 | 第85-86页 |
| ·健全与提升应急联动的预防机制 | 第86-87页 |
| ·健全与提升应急联动的控制处理机制 | 第87页 |
| ·健全与提升应急联动的保障机制 | 第87-88页 |
| ·构建广州市应急联动体系的人力资源队伍支撑 | 第88-89页 |
| ·强化应急联动专业人员培养 | 第88页 |
| ·强化联动专业训练与演习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