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 ·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剂的研发简况 | 第14-16页 |
| ·常用微粒排放后处理技术 | 第16-19页 |
| ·尾气净化装置再生技术研发简况 | 第19-23页 |
| ·柴油机排放法规的发展 | 第23-24页 |
| ·改善柴油机排放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 | 第24-25页 |
| ·本课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试验思路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2章 试验及装置的构建 | 第27-36页 |
| ·小试试验装置的构建 | 第27-29页 |
| ·化学原料及试剂和反应气体 | 第27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7-28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及方法 | 第28-29页 |
| ·中试试验装置的构建 | 第29-35页 |
| ·中试装置整体结构图 | 第29页 |
| ·催化转化器结构 | 第29-32页 |
| ·催化器性能评价指标 | 第32-35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 ·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5页 |
| ·整体负载型尾气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 第3章 蜂窝陶瓷载体及活性涂层 | 第36-45页 |
| ·蜂窝陶瓷载体 | 第36-37页 |
| ·陶瓷的预处理 | 第36页 |
| ·陶瓷吸水率 | 第36-37页 |
| ·活性涂层 | 第37页 |
| ·空白载体对比试验 | 第37-39页 |
| ·有无活性涂层的对比试验 | 第39-42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2-44页 |
| ·空白陶瓷及活性涂层 | 第42-43页 |
| ·整体陶瓷颗粒催化剂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高活性催化剂的筛选 | 第45-57页 |
| ·催化剂的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催化剂的组成 | 第45-46页 |
| ·催化剂的设计方案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 ·试验设备及药品 | 第47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 ·排气微粒(PM) | 第48页 |
| ·气体组分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 ·La_(1-x)K_xCoO_3掺杂比X的确定 | 第49-50页 |
| ·La_(0.85)K_(0.15)CoO_3焙烧温度的选择优化 | 第50-51页 |
| ·La_(0.85)K_(0.15)CoO_3/Al_2O_3催化活性 | 第51-53页 |
| ·La_(0.85)K_(0.15)CoO_3/Al_2O_3/陶瓷颗粒催化活性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中试催化剂制备及评价 | 第57-66页 |
| ·中试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58页 |
| ·不同涂层负载方法的比较 | 第57-58页 |
| ·La_(0.85)K_(0.15)CoO_3/铝溶胶/蜂窝陶瓷的制备 | 第58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8-64页 |
| ·氧化铝负载量与排气压力损失的关系 | 第58-59页 |
| ·铝溶胶的稀释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均匀性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6章 柴油发动机台架试验 | 第66-75页 |
| ·试验用柴油机性能参数 | 第66页 |
| ·钙钛矿型催化器性能评价 | 第66-71页 |
| ·钙钛矿型催化器结构 | 第66-68页 |
| ·整机实验及结果 | 第68-71页 |
| ·催化器再生的研究 | 第71-73页 |
| ·再生的必要性及再生时机的选择 | 第71-72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