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机械系统状态监测和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机械系统现代设计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 第17-19页 |
·机械设备可监测性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方法 | 第27-38页 |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28-30页 |
·可监测性分配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30-32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0-31页 |
·故障树分析法 | 第31-32页 |
·可监测性设计方法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32-34页 |
·协同理论 | 第32页 |
·分布式系统 | 第32-34页 |
·可监测性设计评价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 第34-37页 |
·专家评分法 | 第34-35页 |
·定性定量分析原理 | 第35页 |
·权重分析 | 第35-36页 |
·灰色理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 第38-52页 |
·机械系统可监测性设计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38-40页 |
·开展可监测性设计的必要性 | 第38页 |
·开展可监测性设计的可行性 | 第38-40页 |
·机械系统可监测性设计理论相关术语制定 | 第40-44页 |
·基于系统工程论的机械系统可监测性设计理论 | 第44-49页 |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意义 | 第44-45页 |
·可监测性设计研究对象及相关的技术领域 | 第45-46页 |
·可监测性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可监测性设计与机械系统产品创新 | 第47-48页 |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体系框架 | 第48-49页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可监测性设计框架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可监测性分配方法研究 | 第52-71页 |
·机械系统监测点及传感器系统选取策略 | 第52-56页 |
·机械系统监测参数 | 第52页 |
·机械系统监测点分类 | 第52-53页 |
·机械系统监测点(监测手段)选取的要求 | 第53-54页 |
·传感器系统选取的策略 | 第54-56页 |
·可监测性分配 | 第56-58页 |
·可监测性分配的时机 | 第56-57页 |
·可监测性分配的输入与输出 | 第57-58页 |
·基于故障树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及实例 | 第58-62页 |
·基于故障树理论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 | 第58页 |
·基于故障树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实例分析 | 第58-62页 |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 | 第62-69页 |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 | 第62页 |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监测点优化布置实例 | 第62-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基于协同理论的可监测性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 第71-82页 |
·可监测性设计实施特点 | 第71-72页 |
·基于协同理论的可监测性设计方法 | 第72-74页 |
·基于协同理论可监测性设计方法综合模型 | 第72-73页 |
·基于协同理论的可监测性设计方法 | 第73-74页 |
·可监测性设计信息协同模型和网络架构 | 第74-77页 |
·可监测性设计信息流基本模型 | 第74-75页 |
·基于分布式资源环境的可监测性设计体系结构和网络架构 | 第75-77页 |
·可监测性设计信息协同通讯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77-81页 |
·程序开发语言 | 第77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77-78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78-79页 |
·原型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可监测性验证与设计评价方法研究 | 第82-103页 |
·可监测性试验验证 | 第82-85页 |
·可监测性验证试验 | 第82页 |
·可监测性试验验证的内容 | 第82-83页 |
·可监测性试验的时机 | 第83页 |
·可监测性验证的程序和试验步骤 | 第83-85页 |
·可监测性验证试验结果判定 | 第85页 |
·可监测性设计评价 | 第85-89页 |
·可监测性评价指标 | 第86-87页 |
·可监测性设计评价过程 | 第87-88页 |
·可监测性设计评价的特点 | 第88-89页 |
·可监测性设计综合评价 | 第89页 |
·三阶段可监测性设计评价方法 | 第89-97页 |
·可监测性设计前期评价 | 第90-94页 |
·可监测性设计中期评价 | 第94-96页 |
·可监测性设计后期评价 | 第96-97页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可监测性设计评价 | 第97-101页 |
·可监测性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与特点 | 第98页 |
·基于灰色理论全寿命周期可监测性设计综合评价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7章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在船舶动力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第103-116页 |
·可监测性设计工程化实施应用框架 | 第103-106页 |
·远洋救助船 | 第103-104页 |
·船舶设计制造基本流程 | 第104-105页 |
·可监测性设计理论工程化实施应用框架 | 第105-106页 |
·远洋救助船监测点优化布置设计实例 | 第106-109页 |
·基于可监测性设计的状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109-113页 |
·硬件组成 | 第109-110页 |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功能设计 | 第110-111页 |
·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系统开发与实现 | 第111-113页 |
·运行效果 | 第113页 |
·基于可监测性设计的综合保障系统框架设计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16-117页 |
·创新点 | 第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