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三维可视化和仿真技术及其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21-26页 |
|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26-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划分与震害特征总结 | 第31-53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 第31-34页 |
| ·结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 第31-33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 第33-34页 |
| ·基于震损指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 | 第34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的参考示例 | 第34-40页 |
| ·基本完好 | 第35-36页 |
| ·轻微破坏 | 第36-37页 |
| ·中等破坏 | 第37-38页 |
| ·严重破坏 | 第38-39页 |
| ·毁坏 | 第39-40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特征总结 | 第40-52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宏观震害规律[105] | 第40-41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特征 | 第41-49页 |
| ·汶川地震中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3章 考虑填充墙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3-102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61页 |
| ·钢筋混凝土单元的处理 | 第53-57页 |
| ·填充墙单元的处理 | 第57-60页 |
| ·楼板单元的处理 | 第60-61页 |
| ·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强震记录 | 第61-62页 |
| ·映秀镇漩口中学综合楼与办公楼分析 | 第62-91页 |
| ·建筑概况与震害简介 | 第62-66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66页 |
| ·层间位移角 | 第66-69页 |
| ·办公楼与综合楼碰撞原因分析 | 第69页 |
| ·倒塌时刻的内力 | 第69页 |
| ·层间位移 | 第69-70页 |
| ·含墙率对层间位移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不同烈度对层间位移的影响 | 第71-91页 |
| ·北川大酒店附楼 | 第91-101页 |
| ·建筑概况与震害简介 | 第91-92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92-93页 |
| ·层间位移角 | 第93-98页 |
| ·倒塌时刻的内力 | 第98-99页 |
| ·平面布置对抗震性态的影响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维灾害模型建立 | 第102-125页 |
| ·引言 | 第102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单体的震害分布规律 | 第102-106页 |
| ·轻微破坏的典型震害分布规律 | 第103-104页 |
| ·中等破坏的典型震害分布规律 | 第104-105页 |
| ·严重破坏的典型震害分布规律 | 第105页 |
| ·倒塌的典型震害分布规律 | 第105-106页 |
| ·基本完好模型的建模技术 | 第106-115页 |
|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 第106-109页 |
| ·基本完好模型的建模流程 | 第109-114页 |
| ·基本完好模型的展示 | 第114-115页 |
| ·三维灾害模型的建模技术 | 第115-124页 |
| ·灾害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115-122页 |
| ·灾害模型的展示 | 第12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第5章 地震现场灾情场景模拟技术研究 | 第125-158页 |
| ·引言 | 第125页 |
| ·三维灾害模型的存储与调用 | 第125-132页 |
| ·数据库的选用 | 第125-128页 |
| ·三维灾害模型存储与调用规则 | 第128页 |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128-131页 |
| ·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逻辑与操作 | 第131-132页 |
| ·基于ArcGIS 的宏观灾害场景的实现 | 第132-147页 |
| ·ArcGIS 软件简介 | 第132-134页 |
| ·地震现场灾前场景模拟 | 第134-136页 |
| ·地震现场灾情场景模拟 | 第136-147页 |
| ·地震现场灾情模拟场景展示 | 第147-1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58-1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176页 |
| 致谢 | 第176-17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