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成路径探析--基于QCY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中心的拓展个案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问题的建构第10-11页
   ·选题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现实意义第11-12页
     ·人文关怀第12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8页
     ·逻辑结构第12-14页
     ·重点、难点及创新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个案介绍第16-18页
第2章 关于重要概念的文献综述第18-33页
   ·关于“社会”生成与生成的“社会”的文献综述第18-29页
     ·国外研究述评第18-24页
     ·国内研究述评第24-28页
     ·小结:从西方话语到中国语境的一点反思第28-29页
   ·关于草根NGO的文献研究第29-32页
     ·关于NGO及其草根NGO的一些说明第29-31页
     ·草根NGO与本文所研究的“社会”的关系第31-32页
   ·本文的尝试第32-33页
第3章 QCY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中心的日常生存逻辑第33-47页
   ·组织的重要事件与五种工作关系第33-44页
     ·与市政府的互动关系第33-36页
     ·与市场的互动关系第36-38页
     ·与社会大众的互动关系第38-42页
     ·与志愿者的互动关系第42-43页
     ·与同类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第43-44页
   ·五种工作关系所折射的悖论第44-46页
     ·“严格的政策控制”与“政策空洞”的博弈第44页
     ·“自主性”与“依赖性”的博弈第44-45页
     ·“志愿性”与“私利性”第45页
     ·“草根性”与“社会合法性”的博弈第45-46页
     ·“公益性”与“公益特殊性”的博弈第46页
   ·小结——工作关系的叠合第46-47页
第4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成路径探析第47-55页
   ·追问在悖论中生存——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困境第47-48页
   ·走出悖论——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性选择第48-54页
     ·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成路径的模型第48-49页
     ·构成“社会”的主体——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体或者组织第49页
     ·“社会”生成的立足点第49-50页
     ·“社会”生成的方向第50-51页
     ·“社会”生成的实质内容——“社会”与制度、资源、志愿精神之间的双重建构第51-54页
   ·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上保险中保证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