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农杆菌介导的rolB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缩写词表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31页 |
| ·植物基因工程进展 | 第12-13页 |
| ·植物基因工程的现状 | 第12页 |
|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及特点 | 第13-20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4-18页 |
| ·直接导入法 | 第18-20页 |
|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检测 | 第20-21页 |
|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 | 第20页 |
|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 | 第20-21页 |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遗传稳定性 | 第21-23页 |
| ·rol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rol基因研究的现状 | 第23-24页 |
| ·rol基因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 ·rolA基因 | 第24-25页 |
| ·rolB基因 | 第25-27页 |
| ·rolC基因 | 第27页 |
| ·rolD基因 | 第27-28页 |
| ·rol基因研究的展望 | 第28页 |
|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 第28-29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9-30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2 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转化烟草受体材料 | 第31页 |
| ·菌株及双元载体 | 第31页 |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1-32页 |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 ·常用的储存液 | 第32页 |
| ·常用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 ·烟草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 ·卡那霉素敏选择压力的筛选 | 第33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植物遗传转化的培养基 | 第34-35页 |
| ·影响遗传转化体系因素的筛选和优化 | 第35-36页 |
| ·转基因烟草总DNA的PCR检测 | 第36-39页 |
| ·转基因烟草及后代的表型形态和细胞学观察 | 第39-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 ·烟草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 ·诱导培养基对不定芽或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生根培养 | 第44页 |
| ·卡那霉素敏选择压力的筛选 | 第44-45页 |
| ·影响遗传转化体系因素的筛选和优化 | 第45-48页 |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菌液稀释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侵染不同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7页 |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7页 |
|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 第47-48页 |
| ·转基因烟草的移栽 | 第48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的分子检测 | 第48-49页 |
| ·转基因烟草叶片再生的卡那霉素抗性鉴定 | 第48页 |
|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转基因烟草及后代的表型形态和细胞学观察 | 第49-51页 |
| ·转基因烟草种子在抗性培养基中的萌发试验结果 | 第49页 |
| ·转基因烟草当代和后代表型形态的观察 | 第49-50页 |
|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及显微结构观察 | 第50-51页 |
| 4 讨论与总结 | 第51-56页 |
| ·讨论 | 第51-54页 |
| ·优化了烟草组培快繁体系 | 第51-52页 |
| ·影响遗传转化体系因素的筛选和优化 | 第52-53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的分子检测 | 第53页 |
| ·外源基因的稳定性 | 第53-54页 |
| ·总结 | 第54-55页 |
| ·优化了烟草组培快繁体系 | 第54页 |
| ·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 | 第54-55页 |
| ·获得了转rolB基因烟草的植株 | 第55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A (图版) | 第64-67页 |
| 附录B (表格) | 第67-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