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浅基础地基概述 | 第9-10页 |
·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12页 |
·滑移线法 | 第12-13页 |
·极限分析法 | 第13页 |
·极限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5页 |
·极限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4页 |
·极限分析法在国内的应用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概述 | 第18-23页 |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地基承载力分析概述 | 第18页 |
·经典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概述 | 第18-21页 |
·K.Terzaghi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8-19页 |
·Meyerhof G..G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9页 |
·Hansen,J.B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9-20页 |
·Prandtl-Vesic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0-21页 |
·经典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的比较 | 第21页 |
·经典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存在的缺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极限分析上限理论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页 |
·极限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 第23-29页 |
·理想弹塑性假设 | 第23-24页 |
·屈服准则 | 第24-25页 |
·关联流动法则 | 第25页 |
·极限分析法在本文应用的意义 | 第25-26页 |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26-29页 |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极限承载力上限解析解 | 第32-57页 |
·机动场构造和速度场的建立 | 第32-34页 |
·上限分析与能量耗散率的计算 | 第34-44页 |
·主动区V_(C-OBB)功率计算 | 第34-35页 |
·过渡区V_(C-BFF'B')功率计算 | 第35-40页 |
·被动区V_(BFG-B'F'G')功率计算 | 第40-43页 |
·超载做功功率的计算 | 第43-44页 |
·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析解 | 第44-51页 |
·考虑侧向土压力作用下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 第44-46页 |
·未考虑侧向土压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 第46-51页 |
·地基承载力系数计算结果对比 | 第51-53页 |
·工程实例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圆形浅基础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74页 |
·FLAC-3D简介 | 第57-62页 |
·FLAC-3D求解的基本原理及计算过程 | 第58-61页 |
·FLAC-3D与有限元的比较 | 第61-62页 |
·圆形浅基础地基FLAC-3D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 第62页 |
·圆形浅基础地基FLAC-3D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62页 |
·圆形浅基础地基FLAC-3D分析方法的缺点 | 第62页 |
·FLAC-3D在本文应用的意义 | 第62-63页 |
·圆形浅基础地基FLAC-3D数值模拟 | 第63-67页 |
·本构模型的选定 | 第63-65页 |
·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网格划分 | 第66页 |
·边界条件 | 第66页 |
·计算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66-67页 |
·FLCA-3D数值模拟结果与上限解对比分析 | 第67-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