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4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假设与任务 | 第16-17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二) 研究任务 | 第17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 教育学基础 | 第17页 |
(二) 心理学基础 | 第17-18页 |
(三) 管理学基础 | 第18页 |
(四) 系统科学基础 | 第18-19页 |
五、体育教师评价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6页 |
(一) 价值 | 第19-20页 |
(二) 评价 | 第20-22页 |
(三) 教育评价 | 第22-24页 |
(四) 教师评价 | 第24-25页 |
(五) 体育教师评价 | 第25-26页 |
六、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48页 |
(一) 教育评价研究简况 | 第26-27页 |
(二) 教师评价研究简况 | 第27-29页 |
(三) 体育教师评价研究综述 | 第29-46页 |
(四) 存在的缺憾 | 第46-48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48-5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8-54页 |
(一) 文献法 | 第48-49页 |
(二) 调查法 | 第49-54页 |
(三) 数学方法 | 第54页 |
(四) 系统方法 | 第54页 |
(五) 逻辑方法 | 第54页 |
三、研究设计的思路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运行现状 | 第56-86页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56-60页 |
(一) 调查对象的构成层面 | 第56页 |
(二)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教龄状况 | 第56-57页 |
(三) 调查对象的学历和学位状况 | 第57-58页 |
(四) 调查对象的职称结构和级别状况 | 第58页 |
(五) 调查对象的所属学校和地域分布状况 | 第58-59页 |
(六) 调查对象的所属经济地带分布状况 | 第59页 |
(七) 调查涉及学校的分布状况 | 第59-60页 |
二、关于体育教师评价认知层面的调查 | 第60-69页 |
(一) 对体育教师评价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 第60-61页 |
(二) 对体育教师评价目的的认识 | 第61-62页 |
(三) 对体育教师评价方案需求的认识 | 第62-63页 |
(四) 对教师个体差异尊重的认识 | 第63-64页 |
(五) 对体育教师评价维度的认识 | 第64-67页 |
(六) 对奖惩性教师评价的了解程度 | 第67-68页 |
(七) 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了解程度 | 第68页 |
(八) 教师对评价活动的参与态度 | 第68-69页 |
(九) 对现行教师评价性质归属的认识 | 第69页 |
三、关于体育教师评价操作层面的调查 | 第69-82页 |
(一) 教师考核、评价的频度 | 第69-70页 |
(二) 教师评价的种类 | 第70页 |
(三)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系统性 | 第70-71页 |
(四) 教师对现行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 第71页 |
(五)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制定者的组成 | 第71-72页 |
(六) 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选择情况 | 第72-74页 |
(七) 教师评价周期和时间的安排情况 | 第74-75页 |
(八) 评价方法的运用情况 | 第75-76页 |
(九) 评价信息收集渠道的情况 | 第76页 |
(十) 评价结果反馈的情况 | 第76-78页 |
(十一) 学校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情况 | 第78-79页 |
(十二) 评价对象采用非正常手段对评价主体施加影响的情况 | 第79-80页 |
(十三) 不同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情况 | 第80-82页 |
四、关于体育教师评价效用层面的调查 | 第82-86页 |
(一) 现行评价方案对体育教师适用情况 | 第82页 |
(二) 现行评价方案对体育学科的专业特性的体现情况 | 第82页 |
(三) 现行评价方案的全面、客观、准确情况 | 第82-83页 |
(四) 现行评价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情况 | 第83页 |
(五) 现行教师评价预期目的的达成情况 | 第83-84页 |
(六) 现行教师评价对新时期要求的适应情况 | 第84页 |
(七) 教师对现行教师评价方案的满意度 | 第84页 |
(八) 体育教师评价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第86-102页 |
一、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86-94页 |
(一) 缺乏系统的体育教师评价方案 | 第86页 |
(二) 重视区分奖惩,忽视改进发展 | 第86-87页 |
(三) 重视外部压力,忽视内部动力 | 第87-89页 |
(四) 注重绩效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 第89-90页 |
(五) 注重全校统一,缺乏学科针对 | 第90-92页 |
(六) 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 第92页 |
(七) 评价主体单一,自我评价缺乏 | 第92-93页 |
(八) 反馈时效较差,结果有失公允 | 第93-94页 |
二、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94-102页 |
(一) 缺乏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 | 第95页 |
(二) 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 第95-96页 |
(三)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 第96-97页 |
(四) 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偏低 | 第97-98页 |
(五) 缺乏有效的心理调控 | 第98-99页 |
(六) 缺乏奖惩性和发展性的有机整合 | 第99-101页 |
(七) 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偏见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 第102-182页 |
一、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102-113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102-106页 |
(二) 政策依据 | 第106-109页 |
(三) 实践依据 | 第109-113页 |
二、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13-117页 |
(一) 方向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3-114页 |
(二)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4页 |
(三)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4-115页 |
(四) 奖惩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5-116页 |
(五)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116-117页 |
三、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 | 第117-129页 |
(一) 评价目的 | 第117-118页 |
(二) 评价对象 | 第118-119页 |
(三) 评价主体 | 第119-120页 |
(四)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0-127页 |
(五) 评价方法 | 第127-128页 |
(六) 评价过程 | 第128-129页 |
(七) 评价管理 | 第129页 |
四、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设计 | 第129-179页 |
(一) 体育教师评价目的的确定 | 第130页 |
(二) 体育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 第130页 |
(三) 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30-136页 |
(四) 体育教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136-140页 |
(五) 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140-149页 |
(六) 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选择 | 第149-156页 |
(七) 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56-160页 |
(八) 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形成 | 第160-178页 |
(九) 对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初步论证 | 第178-179页 |
五、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179-182页 |
(一)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 | 第179-180页 |
(二) 确立明确的体育教师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 第180页 |
(三) 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获得多方的认同支持 | 第180-181页 |
(四) 实施有效的心理调控,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 第181页 |
(五) 完善体育教师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 第181-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2-184页 |
一、结论 | 第182-18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83页 |
三、后续研究空间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2页 |
附录 | 第192-232页 |
致谢 | 第232-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