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宏观经济因素与债券风险溢价 | 第12页 |
1.2.2 地方政府因素与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 | 第12-14页 |
1.2.3 公司财务因素与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 | 第14-15页 |
1.2.4 债项特征因素与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 | 第15页 |
1.2.5 文献总结与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16-17页 |
1.3.3 实证分析法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思路创新 | 第18-19页 |
1.5.2 指标选取创新 | 第19-20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2.1.1 城投债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 第20页 |
2.1.2 城投债风险溢价 | 第20页 |
2.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 | 第20-21页 |
2.3 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2.3.1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机制 | 第21-23页 |
2.3.2 地方政府因素对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机制 | 第23-24页 |
2.3.3 城投公司财务因素对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机制 | 第24-25页 |
2.3.4 债券特征因素对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机制 | 第25-26页 |
3 我国城投债现状与信用利差特点 | 第26-32页 |
3.1 我国城投债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3.1.1 城投债发行总规模受政策影响显著 | 第26-27页 |
3.1.2 经济发达地区城投债发展规模大 | 第27-28页 |
3.1.3 城投债发行期限趋向于中短期 | 第28-29页 |
3.1.4 城投债发行载体以中期票据和公司债为主 | 第29页 |
3.1.5 城投债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整体评级偏高 | 第29-30页 |
3.2 当前城投债信用利差特点 | 第30-32页 |
3.2.1 城投债省份间信用利差相差不大 | 第30-31页 |
3.2.2 低评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变动幅度较大 | 第31-32页 |
4 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第32-37页 |
4.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4.1.1 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是否存在 | 第32页 |
4.1.2 检验地方政府因素与公司财务因素对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 变量选取和研究假设 | 第33-36页 |
4.2.1 风险溢价的代理变量(Spread) | 第33页 |
4.2.2 地方政府因素代理变量(Govern) | 第33-34页 |
4.2.3 城投公司财务指标的代理变量(Finance) | 第34-35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35-36页 |
4.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5 实证检验 | 第37-49页 |
5.1 政府隐性担保的对比检验 | 第37页 |
5.2 地方因素影响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实证分析 | 第37-41页 |
5.2.1 模型设定和假设 | 第37-38页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页 |
5.2.3 回归与检验 | 第38-40页 |
5.2.4 实证结果与结论 | 第40-41页 |
5.3 公司财务因素影响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的实证分析 | 第41-44页 |
5.3.1 模型设定和假设 | 第41页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5.3.3 回归与检验 | 第42-43页 |
5.3.4 实证结果与结论 | 第43-44页 |
5.4 城投债信用风险溢价决定模型 | 第44-49页 |
5.4.1 构建全变量回归模型 | 第44-46页 |
5.4.2 实证数据验证 | 第46-49页 |
6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第49-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发展建议 | 第50-52页 |
6.2.1 政府部门:完善增信体系,制定财务信息法制化 | 第50页 |
6.2.2 城投公司:提升风控能力,稳步转型,探索融资新模式 | 第50-51页 |
6.2.3 投资者:理性投资,适应金融政策大环境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