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项目制研究--以上海市自治项目为例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4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33页
        1.2.1 概念界定及辨析第16-20页
        1.2.2 项目制的背景和结构性条件第20-23页
        1.2.3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项目制运作中的政府间关系第23-26页
        1.2.4 项目制的后果及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第26-28页
        1.2.5 项目制研究与理论拓展第28-31页
        1.2.6 项目制的研究启示及局限性第31-33页
    1.3 资料获取与研究方法第33-38页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式第33-36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36-38页
    1.4 研究思路第38-40页
    1.5 文章结构第40-42页
    1.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42-44页
        1.6.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42-43页
        1.6.2 本文的不足第43-44页
第二章 公共服务中的项目制:起源和发展第44-56页
    2.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4-46页
        2.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5页
        2.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5-46页
    2.2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6-47页
        2.2.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6-47页
        2.2.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第47页
    2.3 国家治理模式演变:运动式治理、项目化治理和合作式治理第47-54页
        2.3.1 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一个简要回顾第48-50页
        2.3.2 运动式治理的式微和项目化治理模式的兴起第50-51页
        2.3.3 基层公共服务的项目化:社区合作式治理的载体第51-52页
        2.3.4 治理资源不足、动员传统与治理模式转化第52-54页
    2.4 产生于条线工作的项目化治理:一个总结第54-56页
第三章 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中的项目制:条件与动力第56-65页
    3.1 城市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条件第57-60页
        3.1.1 作为结构支撑的分税制改革第57页
        3.1.2 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工作经费第57-58页
        3.1.3 街道公共体制改革第58-59页
        3.1.4 绩效合法性思维第59-60页
        3.1.5 动员优势第60页
    3.2 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动力第60-65页
        3.2.1 作为常态治理的社区建设第61页
        3.2.2 政绩驱动第61-62页
        3.2.3 回应社会参与诉求第62-63页
        3.2.4 社会力量崛起第63-64页
        3.2.5 整合国家治理资源第64-65页
第四章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特征和类型第65-83页
    4.1 中国大陆城市公共服务项目概况:以上海市为例第66-69页
        4.1.1 社会力量的崛起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第67-68页
        4.1.2 基层自治项目俯瞰: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第68-69页
    4.2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特征第69-72页
        4.2.1 资金规模小第70页
        4.2.2 贴近居民需求第70-71页
        4.2.3 政府和社会高强度互动第71-72页
        4.2.4 专业性和大众性兼顾第72页
    4.3 基层自治项目的实践类型第72-80页
        4.3.1 项目端口:党建口项目和自治口项目第73-74页
        4.3.2 资金来源:政府独资、政社合资和社会资助第74-77页
        4.3.3 申请程序的理性化程度:正规化项目和非正规化项目第77-79页
        4.3.4 项目运作方:居民个人、自治团队和社会组织第79-80页
    4.4 提升能力还是供给服务: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类型学分析第80-83页
        4.4.1 直接型公共服务项目第80-81页
        4.4.2 间接型公共服务项目第81-83页
第五章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第83-107页
    5.1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构成要素第83-99页
        5.1.1 民意收集第83-87页
        5.1.2 项目申请第87页
        5.1.3 项目审核与立项第87-90页
        5.1.4 项目实施第90-92页
        5.1.5 项目评估第92-93页
        5.1.6 项目推广和项目维持第93-99页
    5.2 对“分级运作机制”的拓展:一个比较分析第99-103页
        5.2.1 项目发包第99页
        5.2.2 项目打包第99-100页
        5.2.3 项目抓包第100-101页
        5.2.4 项目拆包第101页
        5.2.5 项目验包第101-102页
        5.2.6 项目传包第102-103页
    5.3 “乐妈园”自治项目的运作机制:一个验证案例第103-107页
        5.3.1 镇社区办发包项目第104页
        5.3.2 居委会和自治团队抓包项目第104页
        5.3.3 自治团队打包项目第104-105页
        5.3.4 自治团队拆包项目第105页
        5.3.5 督导组验包项目第105页
        5.3.6 先进项目经验的传包第105-107页
第六章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运作逻辑第107-117页
    6.1 现有文献中项目制的运作逻辑第107-111页
        6.1.1 行政主导下的项目制:政府、企业与公众第107-109页
        6.1.2 瓦解基层社会:技术治理的意外后果第109-111页
    6.2 控制与培育的张力:自治项目的运作逻辑第111-117页
        6.2.1 维护基层稳定:政府控制逻辑的出发点第111-113页
        6.2.2 培育社会力量:国家治理资源贫瘠的必然选择第113-117页
第七章 项目化运作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第117-128页
    7.1 项目化运作对基层公共服务的良性塑造第117-125页
        7.1.1 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第118页
        7.1.2 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第118-120页
        7.1.3 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第120-121页
        7.1.4 优化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第121-122页
        7.1.5 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准第122-123页
        7.1.6 提升社会资本和社区凝聚力第123-125页
    7.2 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局限第125-128页
        7.2.1 公共服务项目碎片化与顶层设计第125-126页
        7.2.2 “老面孔”问题与动员能力提升第126-127页
        7.2.3 包装常规工作与项目设计能力强化第127-128页
第八章 项目化运作之后:未来趋势和政策选择第128-140页
    8.1 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未来趋势第128-133页
        8.1.1 项目化运作的强化趋势第128-129页
        8.1.2 技术治理与治理灵活性的张力不断调试第129-131页
        8.1.3 项目专业性与团队本土性趋势第131-133页
    8.2 政府未来的政策选择第133-137页
        8.2.1 政府强化项目设计功能第133-135页
        8.2.2 政府夯实项目孵化功能第135-136页
        8.2.3 政府完善信息中介功能第136页
        8.2.4 政府打造平台建设功能第136-137页
    8.3 本文基本结论第137-140页
附录1 社区治理中的项目化运作调研提纲第140-142页
附录2 QYL街道自治办调研记录第142-145页
附录3 浦东新区SL镇 SBS居 JSLC小区访谈纪要第145-149页
附录4 WLQ街道社区微创投项目访谈第149-151页
附录5 WLQ街道ZJ居民区项目策划会纪要第151-153页
附录6 访谈编码表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1页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ASCs和BMSCs)与水凝胶支架材料(HHK)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儿童慢性胰腺炎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