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8-24页 |
1.2.1 —体化电子系统发展趋势及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2 构建宽带通用射频前端面临的挑战 | 第22-24页 |
1.3 射频光前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4-30页 |
1.4 宽带通用射频光前端关键技术 | 第30-36页 |
1.4.1 微波光子信号产生技术 | 第30-33页 |
1.4.2 微波光子混频技术 | 第33-35页 |
1.4.3 微波光子射频交换技术 | 第35-36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射频光前端技术基础理论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射频光前端链路基础模型 | 第38-44页 |
2.3 射频光前端链路性能指标 | 第44-51页 |
2.3.1 增益 | 第44-45页 |
2.3.2 噪声 | 第45-48页 |
2.3.3 动态范围 | 第48-49页 |
2.3.4 色度色散 | 第49-51页 |
2.4 微波光子混频前端模型 | 第51-57页 |
2.4.1 并联调制器双边带混频方案 | 第51-54页 |
2.4.2 并联调制器单边带混频方案 | 第54-56页 |
2.4.3 I/Q混频方案 | 第56-57页 |
2.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适用于高频长距离光纤传输的射频光前端技术 | 第58-78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倍频上变频技术 | 第58-65页 |
3.2.1 微波光子倍频技术 | 第59-63页 |
3.2.2 基于本振二倍频的上变频方案 | 第63-65页 |
3.3 色散补偿技术 | 第65-68页 |
3.3.1 单边带调制技术 | 第65页 |
3.3.2 载波相位偏移技术 | 第65-67页 |
3.3.3 并联调制器技术 | 第67-68页 |
3.4 具有色散补偿功能的倍频上变频技术 | 第68-77页 |
3.4.1 方案原理 | 第68-71页 |
3.4.2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71-75页 |
3.4.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75-77页 |
3.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宽带更低中频射频接收机 | 第78-102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SSBI及其抑制技术 | 第79-84页 |
4.2.1 SSBI | 第79-80页 |
4.2.2 SSBI抑制技术 | 第80-84页 |
4.3 基于微波光子混频和KK探测的宽带更低中频射频接收机 | 第84-100页 |
4.3.1 方案原理 | 第84-85页 |
4.3.2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85-93页 |
4.3.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93-100页 |
4.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面向卫星通信应用的一体化射频光前端技术 | 第102-122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一体化卫星有效载荷系统 | 第103-112页 |
5.2.1 一体化射频光前端架构 | 第103-106页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2页 |
5.3 一体化卫星地面站系统 | 第112-120页 |
5.3.1 宽带通用微波光子混频技术 | 第112-116页 |
5.3.2 灵活可扩展微波光子交换技术 | 第116-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2-12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