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一章 河南风格筝乐作品与地方戏曲概述 | 第9-11页 |
1.1 河南风格筝乐作品概述 | 第9-10页 |
1.1.1 河南传统筝曲简介 | 第9页 |
1.1.2 河南风格创作筝曲简介 | 第9-10页 |
1.2 河南地方戏曲简述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陈杏元和番》《望故乡》概述 | 第11-14页 |
2.1 传统筝曲《陈杏元和番》介绍 | 第11-12页 |
2.1.1 乐曲简介 | 第11页 |
2.1.2 乐曲背景简介 | 第11页 |
2.1.3 曲体结构分析 | 第11-12页 |
2.2 创作筝曲《望故乡》介绍 | 第12-14页 |
2.2.1 作曲家简介 | 第12页 |
2.2.2 乐曲简介 | 第12-13页 |
2.2.3 创作背景简介 | 第13页 |
2.2.4 曲体结构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三章 河南戏曲风格特点在两首作品中的体现 | 第14-24页 |
3.1 河南戏曲元素在两首作品中的体现 | 第14-15页 |
3.1.1 河南曲剧——《陈杏元和番》运用的音乐素材 | 第14页 |
3.1.2 河南豫剧——《望故乡》运用的音乐素材 | 第14-15页 |
3.2 河南戏曲唱腔特点在两首作品中的体现 | 第15-19页 |
3.2.1 《陈杏元和番》曲剧唱腔旋律特点的体现 | 第15-17页 |
3.2.2 《望故乡》豫剧唱腔旋律特点的体现 | 第17-19页 |
3.3 河南戏曲节奏在两首作品中的体现 | 第19-21页 |
3.3.1 《陈杏元和番》板式结构的运用 | 第19-20页 |
3.3.2 《望故乡》节奏、节拍的运用 | 第20-21页 |
3.4 两首具有河南戏曲风格的筝乐作品演奏情绪分析 | 第21-24页 |
3.4.1 《陈杏元和番》中的演奏情绪 | 第21-22页 |
3.4.2 《望故乡》中的演奏情绪 | 第22-24页 |
第四章 从河南传统筝曲看近现代河南戏曲风格创作筝曲的衍变 | 第24-30页 |
4.1 两首作品中相通的演绎形式 | 第24页 |
4.2 两首作品中相同的演奏技法 | 第24页 |
4.3 两首作品演绎形式中的不同点 | 第24-26页 |
4.3.1 记谱方式上的不同 | 第24-25页 |
4.3.2 伴奏形式上的不同 | 第25页 |
4.3.3 调式上的不同 | 第25-26页 |
4.3.4 弦制上的不同 | 第26页 |
4.4 两首作品演奏技法上的不同点 | 第26-28页 |
4.4.1 右手演奏技法的不同 | 第26-27页 |
4.4.2 左手演奏技法的不同 | 第27-28页 |
4.5 微观河南风格筝曲的演变 | 第28-30页 |
4.5.1 演奏技法方面 | 第28页 |
4.5.2 创作手法方面 | 第28-29页 |
4.5.3 演奏形式方面 | 第29页 |
4.5.4 定弦调式方面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