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聚膦腈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 聚乙二醇-多肽两亲性接枝聚膦腈简介 | 第13-15页 |
1.2.1 聚乙二醇 | 第13-14页 |
1.2.2 氨基酸 | 第14-15页 |
1.3 阿霉素 | 第15-16页 |
1.4 药物载体的聚合物胶束 | 第16-20页 |
1.4.1 药物载体的聚合物胶束的靶向性 | 第16-18页 |
1.4.1.1 被动靶向性-EPR效应 | 第16-17页 |
1.4.1.2 主动靶向性-叶酸受体介导 | 第17-18页 |
1.4.2 药物载体的聚合物胶束简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Ⅰ.二肽的制备 | 第20页 |
Ⅱ.聚乙二醇-肽两亲性聚膦腈的合成 | 第20-21页 |
Ⅲ.叶酸-聚乙二醇-肽两亲性聚膦腈的合成 | 第21页 |
Ⅳ.酸响应性分子CAD的合成 | 第21-22页 |
Ⅴ.叶酸-阿霉素-聚乙二醇-肽两亲性聚膦腈的合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3-32页 |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3.2 试剂的处理 | 第24-25页 |
3.3 聚乙二醇-聚氨基酸两亲性聚膦腈的合成 | 第25-29页 |
3.3.1 甘氨酸乙酯盐酸盐(HCl·H_2N-Gly-OEt)的合成 | 第25页 |
3.3.2 二肽(Z-GlyLys (Boc)-OEt)的合成 | 第25-27页 |
3.3.3 聚膦腈的合成 | 第27页 |
3.3.4 聚乙二醇单甲醚钠盐(MPEG-ONa)的合成 | 第27页 |
3.3.5 聚乙二醇-二肽两亲性聚膦腈的合成 | 第27-28页 |
3.3.6 叶酸-聚乙二醇-二肽两亲性聚膦腈(FA/ MPEG/GKEt-PPP)的合成 | 第28页 |
3.3.7 顺式乌头酸酐-阿霉素(CAD)的合成 | 第28-29页 |
3.3.8 叶酸-阿霉素-聚乙二醇-肽两亲性聚膦腈(FA/DOX/MPEG/GKEt-PPP)的合成 | 第29页 |
3.4 两亲性聚膦腈的结构表征 | 第29-30页 |
3.4.1 核磁测试 | 第29页 |
3.4.2 紫外测试 | 第29-30页 |
3.4.2.1 叶酸、阿霉素特征峰的确定 | 第29页 |
3.4.2.2 叶酸的标准曲线 | 第29页 |
3.4.2.3 盐酸阿霉素的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3.5 两亲性聚膦腈(FA/DOX/MPEG/GKEt-PPP)的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3.5.1 两亲性聚膦腈(MPEG/GKEt-PPP)的最低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30页 |
3.5.2 动态激光散射(DLS)粒径测试 | 第30页 |
3.5.3 动态激光散射(DLS) Zeta电位测试 | 第30-31页 |
3.5.4 载药胶束在不同pH下的体外释放 | 第31-32页 |
3.5.4.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3.5.4.2 载药胶束在不同pH下的体外释放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4.1 两亲性聚膦腈MPEG/GK(Boc)Et-PPP结构表征 | 第32-35页 |
4.1.1 核磁谱图分析 | 第32-33页 |
4.1.2 紫外谱图分析 | 第33-35页 |
4.1.2.1 确定叶酸、阿霉素特征峰 | 第33-34页 |
4.1.2.2 叶酸紫外谱图分析 | 第34-35页 |
4.1.2.3 盐酸阿霉素的紫外谱图分析 | 第35页 |
4.2 两亲性聚膦腈(MPEG/GK(Boc) Et-PPP)胶束性质研究 | 第35-41页 |
4.2.1 两亲性聚磷腈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35-37页 |
4.2.2 动态激光散射粒径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动态激光散射Zeta电位测试 | 第38-39页 |
4.2.4 载药胶束在不同pH下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39-41页 |
4.2.4.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4.2.4.2 载药胶束在不同pH下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