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顶管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顶管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现有研究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顶管技术原理及顶管施工对地层的扰动机理 | 第17-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2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7-21页 |
2.2.1 场地土层 | 第17-20页 |
2.2.2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0-21页 |
2.2.3 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分析 | 第21页 |
2.3 顶管法施工技术与原理 | 第21-23页 |
2.4 顶管法施工过程 | 第23-25页 |
2.4.1 进洞前准备阶段 | 第24页 |
2.4.2 进洞及正常顶进阶段 | 第24-25页 |
2.4.3 出洞及后期收尾阶段 | 第25页 |
2.5 顶管顶进对土体的扰动机理分析 | 第25-29页 |
2.5.1 受扰动的土体分区 | 第25页 |
2.5.2 扰动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2.5.3 扰动土压计算理论 | 第26-29页 |
2.5.4 水压力的计算理论 | 第29页 |
2.6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顶管顶进对土体扰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1-51页 |
3.1 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3.2 模拟结果 | 第34-49页 |
3.2.1 土体变形结果 | 第34-48页 |
3.2.2 建筑物变形结果 | 第48-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黄海路过东海路顶管顶进施工技术研究 | 第51-63页 |
4.1 工程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4.1.1 工作井结构 | 第51页 |
4.1.2 后背墙设计 | 第51-52页 |
4.1.3 工作井导轨设立 | 第52页 |
4.2 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 | 第52页 |
4.3 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施工技术 | 第52-54页 |
4.3.1 施工便道 | 第52-53页 |
4.3.2 施工平台 | 第53-54页 |
4.4 工作坑施工关键技术 | 第54-56页 |
4.4.1 刃脚支设 | 第54-55页 |
4.4.2 井壁制作 | 第55-56页 |
4.4.3 沉井下沉 | 第56页 |
4.5 顶管顶进过程关键技术 | 第56-60页 |
4.5.1 机头选型 | 第56-57页 |
4.5.2 顶力计算 | 第57-58页 |
4.5.3 进出洞口的措施 | 第58-59页 |
4.5.4 顶管的测量控制 | 第59-60页 |
4.6 小结 | 第60-63页 |
第5章 黄海路过东海路顶管顶进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63-91页 |
5.1 测点的布置与监测频率 | 第63-67页 |
5.1.1 监测点的布置 | 第63-67页 |
5.1.2 现场监测频率 | 第67页 |
5.2 地面环境监测及影响分析 | 第67-75页 |
5.2.1 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 | 第67-68页 |
5.2.2 顶管顶进时地表处沉降变形监测 | 第68-74页 |
5.2.3 顶管顶进时土体分层沉降变形监测 | 第74-75页 |
5.3 数值模拟沉降与实测沉降对比分析 | 第75-88页 |
5.3.1 建筑物基础沉降对比 | 第75-80页 |
5.3.2 地表沉降对比 | 第80-85页 |
5.3.3 土体分层沉降对比 | 第85-88页 |
5.4 地面环境控制措施 | 第88-89页 |
5.4.1 保持开挖面的稳定 | 第88-89页 |
5.4.2 减小纠偏角度 | 第89页 |
5.5 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