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万柳堂及其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万柳堂园林研究的缘起第10-12页
    1.2 万柳堂的时代变迁第12-14页
        1.2.1 元代万柳堂第12-13页
        1.2.2 清代万柳堂第13-14页
    1.3 国内研究成果第14-16页
        1.3.1 国内研究成果及研究深度第14-15页
        1.3.2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本文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元初万柳堂的研究第18-52页
    2.1 社会背景考证第18-22页
        2.1.1 元世祖忽必烈第18-19页
        2.1.2 多民族经济及文化环境第19-20页
        2.1.3 元初北京私家园林第20-22页
    2.2 人物考证第22-28页
        2.2.1 廉希宪生卒及主要事迹第22-25页
        2.2.2 家族第25-26页
        2.2.3 品行及评价第26-27页
        2.2.4 廉恒第27-28页
    2.3 地址考证第28-30页
        2.3.1 元代万柳堂地址推测第28-29页
        2.3.2 探索现代地址第29-30页
    2.4 园景考证第30-49页
        2.4.1 植木—柳树第35-40页
        2.4.2 理水—塘水第40-42页
        2.4.3 花—莲花第42-44页
        2.4.4 建筑第44-46页
        2.4.5 景石第46-49页
    2.5 活动考证—文人雅集第49-52页
第三章 清初万柳堂的研究第52-86页
    3.1 社会背景考证第53-56页
        3.1.1 康熙盛世第53-54页
        3.1.2 清初北京私家园林第54-55页
        3.1.3 内在精神及思想第55-56页
    3.2 人物考证第56-64页
        3.2.1 冯溥生卒及主要事迹第56-60页
        3.2.2 冯溥的家世第60-63页
        3.2.3 品行及评价第63-64页
    3.3 地址考证第64页
        3.3.1 清代万柳堂地址推测第64页
    3.4 园景考证第64-80页
        3.4.1 偶园与万柳堂的关系第66-70页
        3.4.2 植木—柳树第70-72页
        3.4.3 理水—塘水第72-73页
        3.4.4 花—莲花第73-74页
        3.4.5 牌匾题词第74-76页
        3.4.6 景观建筑第76-79页
        3.4.7 山石第79-80页
    3.5 活动考证第80-86页
        3.5.1 冯溥与博学鸿儒科第81页
        3.5.2 万柳堂雅集第81-84页
        3.5.3 万柳堂雅集的意义第84-86页
第四章 万柳堂名字的延续第86-118页
    4.1 南万柳堂第86-98页
        4.1.1 主人概略第86-91页
        4.1.2 阮元的南万柳堂第91-96页
        4.1.3 京师万柳堂对南万柳堂的影响第96-98页
    4.2 小万柳堂第98-118页
        4.2.1 人物概略第98-102页
        4.2.2 杭州小万柳堂概况第102-107页
        4.2.3 上海小万柳堂概况第107-114页
        4.2.4 文化活动第114页
        4.2.5 京师万柳堂对小万柳堂的影响第114-118页
第五章 万柳堂的文化思想第118-132页
    5.1 中国柳文化第119-124页
        5.1.1 中国植柳历史第120-121页
        5.1.2 柳崇拜与柳民俗第121-122页
        5.1.3 柳的美学意向第122-123页
        5.1.4 柳诗文第123-124页
        5.1.5 柳画第124页
    5.2 万柳堂的儒家思想观第124-128页
        5.2.1 “君子比德”思想第125页
        5.2.2 儒家实用主义原则第125-127页
        5.2.3 其他思想第127-128页
    5.3 万柳堂的道家思想观第128-129页
        5.3.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第128-129页
        5.3.2 道家纯素思想观第129页
    5.4 多文化结合之园林特征第129-132页
第六章 万柳堂的创造性及对现代的影响第132-145页
    6.1 对“认种认养”模式的启发第132-139页
        6.1.1 资本主义的萌芽第132-134页
        6.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134-136页
        6.1.3 认种认养“行为的意义第136-137页
        6.1.4 国内“认种认养”大树的模式及其发展第137-139页
    6.2 植物专项公园的启发第139-142页
        6.2.1 万柳堂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139-140页
        6.2.2 万柳堂与植物专项公园第140-142页
    6.3 专业影响第142-143页
        6.3.1 适地适树第142页
        6.3.2 土方平衡第142页
        6.3.3 园林空间关系第142-143页
    6.4 总结第143-145页
附录第145-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成本补偿研究
下一篇: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