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法制晚报的竞争战略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媒体融合 | 第16-17页 |
2.1.1 媒体融合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中国媒体融合现状 | 第17页 |
2.2 竞争战略抉择 | 第17-22页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8-20页 |
2.2.2 企业能力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法制晚报的发展现状及现实挑战 | 第22-27页 |
3.1 法制晚报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2-25页 |
3.1.1 法制晚报的基本概况 | 第22-23页 |
3.1.2 法制晚报新媒体转型历程与现状 | 第23-25页 |
3.2 法制晚报的发展困境 | 第25-27页 |
3.2.1 人才缺口巨大 | 第25-26页 |
3.2.2 互联网思维欠缺 | 第26页 |
3.2.3 新业务盈利模式不清晰 | 第26页 |
3.2.4 融合协同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第4章 法制晚报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7-46页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7-34页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7-32页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2页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32-33页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第34-38页 |
4.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第34-35页 |
4.2.2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第35-36页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第36-37页 |
4.2.4 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第37页 |
4.2.5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第37-38页 |
4.3 法制晚报的直接竞争对手分析 | 第38-43页 |
4.3.1 识别并确定法制晚报的竞争对手 | 第38-39页 |
4.3.2 竞争对手概况 | 第39页 |
4.3.3 法制晚报直接竞争对手的具体分析 | 第39-43页 |
4.3.4 竞争对手反应模式分析 | 第43页 |
4.4 法制晚报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第43-46页 |
4.4.1 法制晚报面临的机会 | 第43-44页 |
4.4.2 法制晚报面临的威胁 | 第44-46页 |
第5章 法制晚报的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46-53页 |
5.1 法制晚报的价值链分析 | 第46-48页 |
5.1.1 法制晚报的价值活动分类 | 第46-47页 |
5.1.2 法制晚报的价值链 | 第47-48页 |
5.2 基于价值链的法制晚报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48-53页 |
5.2.1 法制晚报的优势 | 第48-51页 |
5.2.2 法制晚报的劣势 | 第51-53页 |
第6章 法制晚报的竞争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设计 | 第53-65页 |
6.1 法制晚报的SWOT模型 | 第53-56页 |
6.2 法制晚报的战略路径选择 | 第56-59页 |
6.2.1 法制晚报的愿景和使命 | 第56页 |
6.2.2 法制晚报的战略目标 | 第56-57页 |
6.2.3 法制晚报的战略路径评价及选择 | 第57-59页 |
6.3 法制晚报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59-62页 |
6.3.1 三种通用竞争战略的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6.3.2 基于价值链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 第61-62页 |
6.4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2-65页 |
6.4.1 加强企业组织管理合理规划平台 | 第63页 |
6.4.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避免人才紧缺 | 第63-64页 |
6.4.3 增强技术投入与合作保障战略实施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67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