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识别、评价及优化策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7-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1 区域城市群建设扩张与生态保护间的相互博弈第17页
        1.1.2 武汉城市圈生态发展定位与现实需求间的现实差距第17-18页
        1.1.3 国家发展政策及武汉城市圈“大生态”格局的建设需求第18-19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1.2.1 生态空间第19-20页
        1.2.2 空间格局第20-21页
        1.2.3 生态空间格局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24-25页
        1.4.1 研究范围第24页
        1.4.2 研究对象第24-25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5-28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2 研究框架第27-28页
    1.6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6.1 文献检索与跨学科研究法第28页
        1.6.2 定量分析法第28页
        1.6.3 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第28-30页
2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第30-41页
    2.1 相关研究进展第30-34页
        2.1.1 武汉城市圈相关研究第30-31页
        2.1.2 生态空间格局识别研究第31-32页
        2.1.3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研究第32-33页
        2.1.4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第33-34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34-41页
        2.2.1 生态空间理论第34-35页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35-38页
        2.2.3 生态网络理论第38-39页
        2.2.4 图形理论第39-41页
3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发展现状第41-54页
    3.1 武汉城市圈数据来源第41-42页
        3.1.1 统计数据第41页
        3.1.2 空间数据第41-42页
    3.2 武汉城市圈总体状况第42-48页
        3.2.1 地理区域优越,交互作用明显第42-44页
        3.2.2 经济水平发达,提升空间较大第44-45页
        3.2.3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基底良好第45-48页
    3.3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发展态势第48-54页
        3.3.1 生态空间受到挤压,中部呈现空心现象第49-51页
        3.3.2 生态用地总量下降,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第51页
        3.3.3 生态用地波动较大,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第51-54页
4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识别第54-73页
    4.1 生态空间格局识别框架第54-55页
    4.2 生态节点识别第55-60页
        4.2.1 生态节点识别思路第55页
        4.2.2 生态节点选取标准第55-58页
        4.2.3 生态节点分布特征第58-60页
    4.3 生态廊道识别第60-70页
        4.3.1 生态廊道识别思路第60页
        4.3.2 生态阻力面的构建第60-66页
        4.3.3 生态廊道识别分析第66-70页
    4.4 生态面源识别第70-71页
        4.4.1 生态面源空间分类第70页
        4.4.2 生态面源特征分析第70-71页
    4.5 生态空间格局总体分析第71-73页
5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第73-98页
    5.1 基于“要素-整体”的生态空间格局评价思路第73页
    5.2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第73-83页
        5.2.1 生态节点重要度评价方法第73-74页
        5.2.2 生态廊道重要度评价方法第74-76页
        5.2.3 生态面源重要度评价方法第76-83页
    5.3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结果第83-92页
        5.3.1 生态节点:重要度层状减弱,边缘节点存在缺失第83-86页
        5.3.2 生态廊道:重点沿江集聚,连通程度较好第86-87页
        5.3.3 生态基质:总体基础较好,空间分布不均第87-92页
    5.4 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及问题第92-98页
        5.4.1 总体特征:层状特征突出,“一带、八核、网状廊道”框架初现第92-94页
        5.4.2 要素特征:整体质量较好,“聚-散”特征明显第94-96页
        5.4.3 问题总结:要素分布不均,碎化现象依存第96-98页
6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第98-114页
    6.1 优化原则、目标与思路第98-99页
        6.1.1 优化目标第98页
        6.1.2 优化思路第98-99页
    6.2 斑块优化——提倡分层级保护,加强垫脚石建设第99-103页
        6.2.1 重点保护核心斑块,提倡分级分类保护第99-101页
        6.2.2 强化“垫脚石”建设,提高生态网络稳定性第101-103页
    6.3 廊道优化——增强“节点-流”效应,提高网络完整性第103-105页
        6.3.1 加强廊道“流”作用,划定廊道缓冲区第103-104页
        6.3.2 建设分级生态廊道,实行针对性保护第104-105页
    6.4 基质优化——划定底线缓冲区,实行分类别优化第105-109页
        6.4.1 优化基质总体空间,划定底线区域第105-106页
        6.4.2 提出分类优化策略,落实保护措施第106-109页
    6.5 总体优化——构建总体生态框架,提出四大优化分区第109-114页
        6.5.1 生态空间框架结构第109-110页
        6.5.2 生态空间优化分区第110-11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4-119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4-11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6-117页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17-119页
        7.3.1 研究不足第117页
        7.3.2 研究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表第127-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苍龟探穴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
下一篇:手足同名经穴配合胃、大肠募穴对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