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符号与行为的认知 | 第21-33页 |
2.1 当代公共空间符号和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2.1.1 符号的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1.2 公共空间的“符号”界定 | 第23-24页 |
2.1.3 “公共空间”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符号的启蒙及流变 | 第25-28页 |
2.2.1 城市公共空间符号的启蒙 | 第25页 |
2.2.2 城市公共空间符号的流变 | 第25-28页 |
2.3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符号与行为的相关视角 | 第28-33页 |
2.3.1 起步阶段:实体环境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28-29页 |
2.3.2 持续发展阶段:量化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29-30页 |
2.3.3 市民消费阶段: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30-33页 |
第3章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符号与行为的生产 | 第33-47页 |
3.1 公共空间符号的生产与共享 | 第33-37页 |
3.1.1 公共空间符号的生产 | 第33-34页 |
3.1.2 公共空间符号的基础语言 | 第34-35页 |
3.1.3 公共空间符号的共享 | 第35-37页 |
3.2 公共空间的行为传达与行为劝使 | 第37-47页 |
3.2.1 行为的生物特性 | 第37页 |
3.2.2 公共空间的行为传达 | 第37-44页 |
3.2.3 公共空间的行为劝使 | 第44-47页 |
第4章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符号与行为的组织模式 | 第47-78页 |
4.1 符号基础模式:公共空间行为的视觉维度 | 第47-55页 |
4.1.1 公共空间符号的视觉要素 | 第47-49页 |
4.1.2 公共空间符号的视觉美学与视觉体验 | 第49-54页 |
4.1.3 公共空间符号的视觉引导 | 第54-55页 |
4.2 符号选择模式:公共空间行为的认知维度 | 第55-69页 |
4.2.1 公共空间的环境认知 | 第56-59页 |
4.2.2 公共空间的场所感 | 第59-65页 |
4.2.3 公共空间符号的差异化与行为的秩序 | 第65-69页 |
4.3 符号活力模式:公共空间行为的社会维度 | 第69-78页 |
4.3.1 公共空间的生活性 | 第69-71页 |
4.3.2 公共空间的活力 | 第71-73页 |
4.3.3 公共空间的安全与行为 | 第73-75页 |
4.3.4 集体符号与可共享模式 | 第75-78页 |
第5章 武汉楚河汉街商业街符号与行为的设计案例分析 | 第78-84页 |
5.1 楚河汉街公共空间的延续性 | 第78-81页 |
5.2 楚河汉街公共空间的日常性 | 第81-8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4-87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回顾 | 第84-85页 |
6.2 研究的关键创新点 | 第85页 |
6.3 结论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