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转岗再就业人员 | 第23页 |
2.1.2 培训需求 | 第23-24页 |
2.1.3 培训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5-28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页 |
2.2.2 就业理论 | 第25-26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9-34页 |
3.1 龙煤集团概况 | 第29页 |
3.2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概况 | 第29-30页 |
3.3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现状 | 第30-32页 |
3.3.1 培训覆盖面 | 第30页 |
3.3.2 培训的内容 | 第30-31页 |
3.3.3 培训的时间 | 第31-32页 |
3.3.4 培训的宣传渠道 | 第32页 |
3.4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3.4.1 培训需求不明确缺乏整体规划 | 第32页 |
3.4.2 培训内容单一且形式简单 | 第32页 |
3.4.3 培训时间零散且缺乏宣传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需求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 | 第34-41页 |
4.1 培训意愿的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4.2 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 第35-37页 |
4.2.1 个人特征变量 | 第35页 |
4.2.2 家庭特征变量 | 第35页 |
4.2.3 人力资本特征变量 | 第35-36页 |
4.2.4 收入变量 | 第36页 |
4.2.5 社会环境变量 | 第36-37页 |
4.3 研究的基础假设 | 第37-38页 |
4.4 问卷设计 | 第38-40页 |
4.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8-39页 |
4.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需求的实证研究 | 第41-53页 |
5.1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参加培训总体特征 | 第41-44页 |
5.1.1 参加与未参加培训原因 | 第41-42页 |
5.1.2 获取培训的渠道 | 第42-43页 |
5.1.3 培训总体满意度 | 第43-44页 |
5.1.4 对培训的认知情况 | 第44页 |
5.2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需求的统计分析 | 第44-48页 |
5.2.1 参加培训的动因分析 | 第44-46页 |
5.2.2 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 第46-47页 |
5.2.3 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 第47-48页 |
5.2.4 培训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48页 |
5.3 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意愿的实证分析 | 第48-52页 |
5.3.1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优化龙煤集团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 第53-57页 |
6.1 构建导向性培训体系 | 第53-54页 |
6.2 设立完善的保障监管制度 | 第54-55页 |
6.3 建立定向就业支持系统 | 第55页 |
6.4 拓展多方协同培训模式 | 第55页 |
6.5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 第55-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