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并联三相逆变器环流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并联控制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环流控制方案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并联三相逆变器建模及其环流分析第19-29页
    2.1 并联三相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第19-21页
        2.1.1 器件串并联型第19-20页
        2.1.2 逆变器模块并联型第20页
        2.1.3 多重化逆变器结构第20-21页
    2.2 并联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第21-25页
        2.2.1 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第21-23页
        2.2.2 并联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第23-25页
    2.3 并联三相逆变器的环流分析第25-28页
        2.3.1 环流产生原理第25-26页
        2.3.2 环流机理分析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并联三相逆变器功率均分均流控制研究第29-47页
    3.1 并联系统的功率分析第29-32页
        3.1.1 并联系统的环流功率分析第29-31页
        3.1.2 并联系统的输出功率分析第31-32页
    3.2 输出阻抗角对并联系统功率的影响分析第32-35页
        3.2.1 纯感性的输出阻抗第32-33页
        3.2.2 纯阻性的输出阻抗第33-34页
        3.2.3 阻感性的输出阻抗第34-35页
    3.3 并联三相逆变器功率均分均流控制分析第35-38页
        3.3.1 并联方案概述第35-36页
        3.3.2 并联系统信号的同步第36页
        3.3.3 并联系统功率调压的实现第36-38页
    3.4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计算方案第38-42页
        3.4.1 全波傅立叶变换功率计算方案第38-39页
        3.4.2 去正余弦功率计算方案第39-42页
    3.5 并联三相逆变器功率均分均流控制仿真第42-46页
        3.5.1 滤波电路和输出阻抗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42-44页
        3.5.2 开关频率和触发脉冲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44-45页
        3.5.3 死区时间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45-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并联并网三相逆变器的零序环流控制研究第47-65页
    4.1 并网三相逆变器控制策略分析第47-50页
        4.1.1 d_q坐标系下的解耦模型第47-49页
        4.1.2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第49-50页
    4.2 并联并网三相逆变器环流控制策略研究第50-59页
        4.2.1 零矢量分配法第50-56页
        4.2.2 双零矢量分配法第56-59页
    4.3 并联并网三相逆变器环流控制仿真第59-64页
        4.3.1 滤波电路和输出阻抗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59-61页
        4.3.2 开关频率和触发脉冲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61-62页
        4.3.3 死区时间差异下的控制仿真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下的环流控制研究第65-79页
    5.1 三相逆变器不平衡运行的因素分析第65-66页
    5.2 基于瞬时对称分量的三相负载分析第66-69页
        5.2.1 瞬时对称分量变换第66-67页
        5.2.2 三相负载的瞬时对称分量分析第67-69页
    5.3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对环流的影响分析第69-72页
        5.3.1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对三相逆变器的影响分析第69-70页
        5.3.2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对环流的影响分析第70-72页
    5.4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下并联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第72-76页
        5.4.1 对称分量法第73-74页
        5.4.2 不平衡电压分量在旋转坐标下的模型第74-76页
        5.4.3 负序分量的分离第76页
    5.5 三相负载不平衡条件下并联三相逆变器控制仿真第76-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79-81页
    6.1 全文总结第79-80页
    6.2 工作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输电线路风振响应的数值模拟与风荷载规范对比
下一篇:小型海洋航行器摆翼式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