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轴/螺旋手性有机化合物电子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42页
    1.1 非线性光学第12-15页
        1.1.1 非线性光学简介第12-13页
        1.1.2 非线性光学原理第13-14页
        1.1.3 非线性光学发展简史第14页
        1.1.4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测定第14-15页
    1.2 非线性光学材料第15-20页
        1.2.1 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种类第15-19页
        1.2.2 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应用第19-20页
    1.3 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第20-30页
        1.3.1 有机非线性光学分子设计理论第21-22页
        1.3.2 传统D-π-A型非线性光学分子设计第22-25页
        1.3.3 新型有机非线性光学分子理论设计第25-29页
        1.3.4 非线性光学开关设计第29-30页
    1.4 手性有机化合物第30-40页
        1.4.1 手性及其意义第30-32页
        1.4.2 手性分子的基本类型第32-34页
        1.4.3 手性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的问题第34-37页
        1.4.4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几种手性有机化合物第37-40页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40-42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42-53页
    2.1 量子化学理论基础第42-44页
        2.1.1 薛定谔方程第42-43页
        2.1.2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第43页
        2.1.3 单电子近似第43-44页
    2.2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第44-48页
        2.2.1 从头算方法第44页
        2.2.2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第44-46页
        2.2.3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第46-48页
    2.3 基组第48页
    2.4 非线性光学理论计算方法第48-53页
        2.4.1 导数法第48-50页
        2.4.2 态求和方法第50-51页
        2.4.3 (超)极化率密度法第51-53页
第三章 轴手性共轭聚酰胺衍生物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和光伏特性的理论研究第53-69页
    3.1 前言第53-54页
    3.2 计算细节第54-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67页
        3.3.1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第55-56页
        3.3.2 UV-vis和 CD光谱第56-64页
        3.3.3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64-65页
        3.3.4 重组能第65-67页
        3.3.5 开路电压第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轴手性七芳基-氟硼二吡咯衍生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第69-78页
    4.1 前言第69-70页
    4.2 计算细节第70-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7页
        4.3.1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第71-73页
        4.3.2 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第73-76页
        4.3.3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76-77页
        4.3.4 重组能第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螺旋手性四苯乙烯衍生物电子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理论研究第78-92页
    5.1 前言第78-79页
    5.2 计算细节第7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9-90页
        5.3.1 几何结构第79-82页
        5.3.2 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第82-86页
        5.3.3 手性光学性质第86-87页
        5.3.4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87-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螺旋手性喹喔啉-稠合[7]螺烯衍生物线性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第92-106页
    6.1 前言第92-93页
    6.2 计算细节第9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3-105页
        6.3.1 几何结构第93-94页
        6.3.2 泛函和基组的选择第94-96页
        6.3.3 UV-vis和 CD光谱第96-102页
        6.3.4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102-103页
        6.3.5 电荷传输性质第103-105页
    6.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配位功能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纳米杂化组装体系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核金属簇的异烟酸基金属有机框架多功能材料的构筑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