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作物光合速率预测模型与建模方法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2.2 温室环境调控目标值获取方法与目标参数动态寻优方法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2.3 环境调控方法与技术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 温室环境高效调控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温室环境影响光合作用的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27-4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温室环境因子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27-33页 |
2.2.1 作物光合的光反应与碳反应生理过程机理分析 | 第27-29页 |
2.2.2 温室环境因子影响光合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29-33页 |
2.3 多因子组合嵌套条件下的光合速率试验 | 第33-40页 |
2.3.1 试验材料与试验条件 | 第33页 |
2.3.2 组合嵌套试验方案设计 | 第33-35页 |
2.3.3 试验方法研究 | 第35-39页 |
2.3.4 数据预处理 | 第39-40页 |
2.4 试验结果及初步趋势分析 | 第40-45页 |
2.4.1 不同PPFD与CO_2条件下温度-光合速率曲线趋势分析 | 第40-43页 |
2.4.2 不同温度条件下PPFD-CO_2-光合速率曲面分析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光合适宜温度区间方法获取研究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基于径向基插值算法的插值模型研究 | 第47-55页 |
3.2.1 径向基函数插值研究 | 第48-49页 |
3.2.2 常见的径向基插值函数与测试函数误差分析 | 第49-53页 |
3.2.3 基于逆复合二次径向基函数插值模型构建 | 第53-55页 |
3.3 基于鱼群算法的PPFD与CO_2二维寻优 | 第55-59页 |
3.3.1 基于鱼群算法的特定温度下PPFD与CO_2二维寻优方法研究 | 第56-58页 |
3.3.2 光与CO_2饱和条件下的温度-光合速率曲线结果 | 第58-59页 |
3.3.3 鱼群寻优结果的相关性验证 | 第59页 |
3.4 基于离散曲率的适宜温度区间获取方法研究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温度关联的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模型研究 | 第61-85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光合速率预测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第62-73页 |
4.2.1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回归机算法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构建 | 第62-69页 |
4.2.2 基于不同算法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4.3 基于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的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获取方法 | 第73-80页 |
4.3.1 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模型构建整体流程设计 | 第73-75页 |
4.3.2 基于L曲率的离散曲率获取过程分析 | 第75-76页 |
4.3.3 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的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获取方法 | 第76-78页 |
4.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4.4 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模型构建与验证 | 第80-83页 |
4.4.1 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模型构建 | 第80-83页 |
4.4.2 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模型验证 | 第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效益优先的PPFD与CO_2协同调控目标值获取研究 | 第85-109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光合速率次优目标值约束的调控目标值获取研究 | 第85-98页 |
5.2.1 基于粒子群多目标寻优算法的协同调控目标值获取研究 | 第86-94页 |
5.2.2 非劣解集中最优解获取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5.3 以光合速率最优为特点的调控目标值模型获取 | 第98-103页 |
5.3.1 基于鱼群算法的光合最优PPFD与CO_2二维寻优结果 | 第98-100页 |
5.3.2 基于鱼群算法的光合最优CO_2饱和点获取方法研究 | 第100-102页 |
5.3.3 基于鱼群算法的光合最优光饱和点获取方法研究 | 第102-103页 |
5.4 效益优先的协同调控方式调控效益对比分析 | 第103-107页 |
5.4.1 与光合最优协同调控方式的效益对比分析 | 第103-105页 |
5.4.2 与光合最优饱和点中光合速率最大值调控方式效益对比分析 | 第105-106页 |
5.4.3 与实时环境中光合最优单因子调控方式效益对比分析 | 第106-107页 |
5.5 总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温室环境协同调控系统设计与部署验证 | 第109-125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温室环境多因子协同调控系统闭环调控机制研究 | 第110-111页 |
6.3 温室环境多因子协同调控系统研发 | 第111-121页 |
6.3.1 系统整体设计 | 第111页 |
6.3.2 传感器监测子系统设计 | 第111-113页 |
6.3.3 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子系统设计 | 第113-119页 |
6.3.4 协同调控子系统设计 | 第119-121页 |
6.4 系统部署方案与光合速率验证 | 第121-124页 |
6.4.1 温室环境协同调控系统部署方案设计 | 第121-122页 |
6.4.2 不同调控方式系统部署区与自然对照区光合速率验证试验 | 第122-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展望 | 第127-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