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基站设计与形态演进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移动基站的定义与组成 | 第11-12页 |
| 1.2.1 基站的定义 | 第11-12页 |
| 1.2.2 基站的组成和基站形态 | 第12页 |
| 1.3 一种基站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 1.4 基站形态演进简介 | 第14-15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5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 第2章 基站物理形态演进的机房研究 | 第17-41页 |
| 2.1 基站机房形态的演进概论 | 第17-18页 |
| 2.2 传统机房形态设计 | 第18-23页 |
| 2.2.1 传统新建机房的布局设计 | 第18-21页 |
| 2.2.2 传统租用机房的布局设计 | 第21-23页 |
| 2.3 拉远式基站机房形态设计 | 第23-30页 |
| 2.3.1 拉远式演进 | 第23-27页 |
| 2.3.2 拉远式基站机房形态设计 | 第27-30页 |
| 2.4 小机房无机房基站形态设计 | 第30-32页 |
| 2.5 户外一体化机柜基站形态设计 | 第32-35页 |
| 2.6 SDR和双模BBU基站形态设计 | 第35-40页 |
| 2.6.1 SDR基站形态研究 | 第36-38页 |
| 2.6.2 初步SDR:双模基站 | 第38-39页 |
| 2.6.3 SDR未来发展 | 第39-40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基站物理形态演进的天馈研究 | 第41-58页 |
| 3.1 基站机房形态的演进概论 | 第41页 |
| 3.2 集成与合路 | 第41-45页 |
| 3.3 路由光缆化 | 第45页 |
| 3.4 小型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 第45-49页 |
| 3.5 有源天线(与RRU一体化) | 第49-52页 |
| 3.6 美观化-消失的天馈 | 第52-5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集约化和微小化形态研究 | 第58-68页 |
| 4.1 基站形态功率级别研究 | 第58-59页 |
| 4.2 MicroSite微站形态研究 | 第59-63页 |
| 4.2.1 微站形态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 第59页 |
| 4.2.2 微站覆盖能力测试与结论 | 第59-61页 |
| 4.2.3 微站形态在小区场景的运用研究 | 第61-62页 |
| 4.2.4 微站形态建设规模趋势 | 第62-63页 |
| 4.3 PICO和FEMTO基站形态 | 第63-6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基站形态多样化研究 | 第68-79页 |
| 5.1 基站形态多样化设计概述 | 第68-69页 |
| 5.2 机房多样化形态设计 | 第69-73页 |
| 5.2.1 自制铁皮箱或铁笼 | 第69-70页 |
| 5.2.2 一体化流动机柜 | 第70-71页 |
| 5.2.3 一体化集装箱式基站 | 第71-72页 |
| 5.2.4 都市基站 | 第72-73页 |
| 5.3 天馈多样化形态设计 | 第73-77页 |
| 5.3.1 水泥杆 | 第73-74页 |
| 5.3.2 利旧社会杆塔 | 第74页 |
| 5.3.3 利旧大型广告牌 | 第74-75页 |
| 5.3.4 利用建筑物外墙 | 第75-76页 |
| 5.3.5 十字天面底座 | 第76-77页 |
| 5.3.6 山上建设抱杆 | 第7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6章 基站形态逻辑的演进研究 | 第79-84页 |
| 6.1 逻辑演进-叠加到平面 | 第79-80页 |
| 6.2 逻辑演进-铁塔和共享 | 第80-83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7章 基站形态的发展与展望 | 第84-87页 |
| 7.1 发展-深度共享 | 第84页 |
| 7.2 将来-网业分离 | 第84-86页 |
| 7.3 未来个人基站形态的预测 | 第86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8章 总结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附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