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1.1 处方来源 | 第13页 |
1.2 处方病例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2.2 鼻鼽中医证型辨证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2.3 处方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2.4 处方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1.3 中药名称规范化管理 | 第14页 |
1.4 建立数据库 | 第14-15页 |
1.5 分析软件 | 第15页 |
1.6 数据的处理流程 | 第15页 |
1.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7.1 获取数据源及分析流程 | 第15-17页 |
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8-41页 |
3.1 鼻鼽肺气虚寒证数据挖掘结果及分析 | 第18-31页 |
3.1.1 药物频次、归经、四气、五味及高频药物剂量统计及分析 | 第18-22页 |
3.1.2 治疗鼻鼽肺气虚寒证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22-26页 |
3.1.3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第26-28页 |
3.1.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第28-29页 |
3.1.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组合分析 | 第29-31页 |
3.2 脾气虚弱数据挖掘结果及分析 | 第31-40页 |
3.2.1 药物频次统计 | 第31-35页 |
3.2.2 治疗鼻鼽脾气虚弱证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35-39页 |
3.2.3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第39-40页 |
3.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第40页 |
3.3 人工对专方统计及分析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7页 |
4.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名中医李声岳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特色讨论 | 第42-45页 |
4.1.1 从鼻鼽病因病机探讨李老治疗鼻鼽特色 | 第42-43页 |
4.1.2 李老治疗鼻鼽善用中医取象比类思想 | 第43页 |
4.1.3 李老治疗鼻鼽巧用辨证论治 | 第43-44页 |
4.1.4 李老治疗鼻鼽寒温并用、收散结合 | 第44页 |
4.1.5 从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李老治疗鼻鼽的专药 | 第44页 |
4.1.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药物组合探讨李老治疗鼻鼽兼证用药规律 | 第44-45页 |
4.1.7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新方组合探讨 | 第45页 |
4.2 名老中医李声岳治疗鼻鼽临证思辨特点 | 第45页 |
4.3 探讨名老中医李声岳治疗鼻鼽与其他医家治疗鼻鼽的异同 | 第45-4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经典病例 | 第51-53页 |
附录二 综述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三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四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