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长三角绿色信贷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实证方法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绿色信贷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2.1 绿色信贷的内涵及功能 | 第18-22页 |
2.1.1 绿色信贷概念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绿色信贷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0页 |
2.1.3 绿色信贷的功能 | 第20-22页 |
2.2 绿色信贷的主要理论 | 第22-23页 |
2.2.1 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3页 |
2.3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 | 第23-25页 |
2.3.1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内涵 | 第23页 |
2.3.2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3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 | 第24-25页 |
2.4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 | 第25-28页 |
2.4.1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比较 | 第25-26页 |
2.4.2 现有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第26页 |
2.4.3 VAR脉冲响应函数评价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长三角绿色信贷实施现状 | 第28-35页 |
3.1 长三角绿色信贷政策的进展 | 第28-31页 |
3.1.1 长三角绿色信贷的引导作用 | 第28-29页 |
3.1.2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 | 第29-31页 |
3.2 长三角绿色信贷实施过程 | 第31-32页 |
3.3 长三角绿色信贷的成效与不足 | 第32-35页 |
3.3.1 长三角绿色信贷的成效 | 第32-33页 |
3.3.2 长三角绿色信贷的不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长三角绿色信贷实施效果的VAR实证 | 第35-41页 |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介绍 | 第35-36页 |
4.1.1 VAR模型 | 第35页 |
4.1.2 数据选取 | 第35-36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6-41页 |
4.2.1 描述性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平稳性检验 | 第37-39页 |
4.2.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9-40页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促进长三角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1-49页 |
5.1 国际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5.1.1 发达国家推行绿色信贷措施 | 第41-42页 |
5.1.2 发达国家绿色信贷的借鉴及启示 | 第42-43页 |
5.2 长三角地区完善绿色信贷的总体思路及依据 | 第43-46页 |
5.2.1 中央和地方政府牵头 | 第43页 |
5.2.2 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配合推动 | 第43-44页 |
5.2.3 支持绿色信贷的金融基础设施做补充 | 第44页 |
5.2.4 立法机构、相关部委保驾护航 | 第44-46页 |
5.3 长三角完善绿色信贷的具体措施 | 第46-49页 |
5.3.1 完善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 第46页 |
5.3.2 重构绿色信贷组织体系 | 第46-47页 |
5.3.3 确立绿色信贷执行标准 | 第47页 |
5.3.4 构建绿色信贷的监督体系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49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