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1.1.1 城市住宅的高层化和高层住宅的工业化趋势 | 第12-15页 |
1.1.2 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反省与思考 | 第15-18页 |
1.1.3 我国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第18-19页 |
1.1.4“唯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困惑 | 第19-2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1.2.1 工业化 | 第20-21页 |
1.2.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工业化 | 第21-22页 |
1.2.3 工业化住宅与装配式住宅 | 第22-23页 |
1.2.4 高层住宅 | 第23-24页 |
1.2.5 高层工业化住宅 | 第2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4-34页 |
1.3.1 住宅工业化的研究 | 第24-29页 |
1.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 | 第29-33页 |
1.3.3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1.4.1 问题提出 | 第34-35页 |
1.4.2 研究的目的 | 第35页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35-36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 第39-86页 |
2.1 国外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第39-52页 |
2.1.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第39-40页 |
2.1.2 高层住宅工业化建造工艺的萌芽:1990s~2010s | 第40-42页 |
2.1.3 大量性与个性化:1940s~1960s | 第42-47页 |
2.1.4 体系化、通用化与多样化:1970s~1990s | 第47-50页 |
2.1.5 智能化与可持续:21 世纪 | 第50-52页 |
2.2 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第52-76页 |
2.2.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第52-53页 |
2.2.2 高层住宅工业化技术的起步:1950s~1970s | 第53-57页 |
2.2.3 预制装配体系的的没落和现浇体系的兴起:1980s~1990s中期 | 第57-66页 |
2.2.4 预制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的复兴:1990s末期 ~2010s | 第66-70页 |
2.2.5 科学工业化模式的探索:2010s至今 | 第70-72页 |
2.2.6 香港与台湾地区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第72-76页 |
2.3 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相关理论研究 | 第76-84页 |
2.3.1 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相关理论 | 第76-81页 |
2.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材料分类 | 第81-82页 |
2.3.3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结构体系 | 第82页 |
2.3.4 体系的专用与通用理论 | 第82-84页 |
2.4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技术策略的启示 | 第84-86页 |
2.4.1 总结与评述 | 第84-85页 |
2.4.2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技术策略的启示 | 第85-86页 |
第三章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第86-122页 |
3.1 建筑构件体系 | 第86-89页 |
3.1.1 建筑构件体系的定义 | 第86-88页 |
3.1.2 建立建筑构件体系的重要性 | 第88-89页 |
3.1.3 信息技术对建筑构件体系的影响 | 第89页 |
3.2 构件体系的分类原则 | 第89-92页 |
3.2.1 科学性和体系化原则 | 第89-90页 |
3.2.2 唯一性原则 | 第90页 |
3.2.3 等寿命周期的原则 | 第90-91页 |
3.2.4 建造流程为准的原则 | 第91页 |
3.2.5 重连接逻辑的原则 | 第91-92页 |
3.3 构件体系的分类方法与步骤 | 第92-95页 |
3.3.1 分类方法 | 第92-94页 |
3.3.2 分类步骤 | 第94-95页 |
3.4 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的分类 | 第95-107页 |
3.4.1 结构体系 | 第96-104页 |
3.4.2 外围护体系 | 第104-105页 |
3.4.3 内分隔体系 | 第105-106页 |
3.4.4 内装修体系 | 第106-107页 |
3.4.5 管线设备体系 | 第107页 |
3.5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第107-122页 |
3.5.1 面向工业化建造的产品设计模式 | 第107-108页 |
3.5.2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原则 | 第108-110页 |
3.5.3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 | 第110-117页 |
3.5.4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117-122页 |
第四章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技术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 | 第122-164页 |
4.1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 | 第122-131页 |
4.1.1 现浇工业化概念廓清 | 第122页 |
4.1.2 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的发展 | 第122-124页 |
4.1.3 既有现浇建造体系解读 | 第124-131页 |
4.1.4 当前建造体系的评述与启示 | 第131页 |
4.2 钢筋混凝土建造模式的四大技术体系 | 第131-138页 |
4.2.1 混凝土体系 | 第132-133页 |
4.2.2 模板体系 | 第133-137页 |
4.2.3 钢筋体系 | 第137-138页 |
4.2.4 脚手架体系 | 第138页 |
4.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的目标 | 第138-143页 |
4.3.1 充分发挥混合一体化材料特性 | 第138-140页 |
4.3.2 实现整体性与可靠性 | 第140-142页 |
4.3.3 追求经济性与适应性 | 第142页 |
4.3.4 现场化与工厂化的优化结合 | 第142-143页 |
4.4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体系架构 | 第143-156页 |
4.4.1 混凝土工厂化、商品化 | 第143-145页 |
4.4.2 结构体刚性钢筋笼生产工厂化、建造装配化 | 第145-152页 |
4.4.3 模架工具化、模板一体化 | 第152-155页 |
4.4.4 架子装备化 | 第155-156页 |
4.4.5 建造智慧化 | 第156页 |
4.5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 | 第156-164页 |
4.5.1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的生产 | 第156-157页 |
4.5.2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的生产 | 第157-161页 |
4.5.3 三级工业化装配——整体性连接 | 第161-164页 |
第五章 基于BIM信息化平台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 | 第164-205页 |
5.1 协同的概念及设计—建造协同的支撑技术 | 第164-171页 |
5.1.1 协同的概念 | 第164-165页 |
5.1.2 BIM技术概述 | 第165-168页 |
5.1.3 物联网与电子定位技术 | 第168-171页 |
5.2 设计—建造关联性的演化进程 | 第171-175页 |
5.2.1 远古时代:建造的本源 | 第171页 |
5.2.2 手工艺时代:原生同一 | 第171-172页 |
5.2.3 机械化时代:分化自治 | 第172-173页 |
5.2.4 工业化时代:趋向并行 | 第173-174页 |
5.2.5 信息化时代:数字协同 | 第174-175页 |
5.3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目标与原则 | 第175-179页 |
5.3.1 协同目标 | 第175-178页 |
5.3.2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原则 | 第178-179页 |
5.4 基于BIM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平台搭建 | 第179-202页 |
5.4.1 构件库的创建步骤及其关键技术 | 第179-181页 |
5.4.2 基于构件体系的构件分类与编号 | 第181-186页 |
5.4.3 建筑构件的编码体系 | 第186-195页 |
5.4.4 信息创建的插件体系 | 第195-198页 |
5.4.5 建筑构件定位追踪体系 | 第198-202页 |
5.5 设计—建造协同工作内容 | 第202-205页 |
5.5.1 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 第202-203页 |
5.5.2 生产阶段工作内容 | 第203页 |
5.5.3 构件运输阶段工作内容 | 第203页 |
5.5.4 建造阶段工作内容 | 第203-205页 |
第六章 装配式刚性钢筋笼高层保障性住房设计与建造实践 | 第205-232页 |
6.1 项目概况及场地布局 | 第205-207页 |
6.1.1 项目概况 | 第205-207页 |
6.1.2 场地布局 | 第207页 |
6.2 高层保障性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设计 | 第207-217页 |
6.2.1 结构体系设计 | 第208-215页 |
6.2.2 外围护体系设计 | 第215-216页 |
6.2.3 内分隔体系设计 | 第216页 |
6.2.4 内装修体系设计 | 第216-217页 |
6.2.5 管线设备体系设计 | 第217页 |
6.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技术构成 | 第217-218页 |
6.4 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式建造 | 第218-227页 |
6.4.1 工地工厂的准备 | 第218-220页 |
6.4.2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工厂化生产 | 第220-224页 |
6.4.3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现场化生产 | 第224-225页 |
6.4.4 三级工业化装配:构件工位上整体性连接 | 第225-227页 |
6.5 协同技术的运用 | 第227-230页 |
6.5.1 设计—建造协同实践 | 第227-229页 |
6.5.2 构件编码在项目中的应用 | 第229-230页 |
6.6 建造实践总结 | 第230-23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32-236页 |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第232-23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234页 |
7.3 发展趋势与思考 | 第234-236页 |
参考文献 | 第236-245页 |
附录 | 第245-256页 |
31 层保障房主要建造图纸 | 第245-256页 |
作者简介 | 第256-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