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特色民宿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范围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5-32页 |
2.1 民宿与特色民宿 | 第25-26页 |
2.1.1 民宿的概念 | 第25-26页 |
2.1.2 皖南特色民宿 | 第26页 |
2.2 地域文化与地域性设计 | 第26-27页 |
2.2.1 地域文化 | 第26-27页 |
2.2.2 地域性设计 | 第27页 |
2.3 地域文化与民宿设计 | 第27-30页 |
2.3.1 地域文化与民宿设计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2 地域文化融入民宿设计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2.3.3 地域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发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皖南特色民宿现状分析 | 第32-51页 |
3.1 皖南特色民宿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3.1.1 总体现状 | 第32-33页 |
3.1.2 发展优势 | 第33-35页 |
3.1.3 数量分布 | 第35-37页 |
3.2 民宿改造的必要性与诉求性 | 第37-39页 |
3.3 皖南特色民宿改造实例调查 | 第39-47页 |
3.3.1 祁门茶与园民宿 | 第39-41页 |
3.3.2 祁门南亭叙民宿 | 第41-42页 |
3.3.3 西递猪栏酒吧 | 第42-43页 |
3.3.4 黄山不见山精品民宿 | 第43-44页 |
3.3.5 南屏南薰绣楼客栈 | 第44-46页 |
3.3.6 其他实例 | 第46-47页 |
3.4 皖南特色民宿改造的存在问题 | 第47-50页 |
3.4.1 私人改造过于简单 | 第47-48页 |
3.4.2 建筑风格突变,丧失地域性 | 第48-49页 |
3.4.3 存在同质化与风格趋同现象 | 第49-50页 |
3.4.4 改造技术与手段还不成熟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皖南特色民宿地域性设计分析 | 第51-63页 |
4.1 皖南民宿地域性设计的构成元素 | 第51-60页 |
4.1.1 地域环境 | 第51-52页 |
4.1.2 建筑材料 | 第52-53页 |
4.1.3 空间形态 | 第53-55页 |
4.1.4 装饰艺术 | 第55-58页 |
4.1.5 人文历史 | 第58-60页 |
4.2 皖南特色民宿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60-62页 |
4.2.1 相融性原则 | 第60-61页 |
4.2.2 适度原则 | 第61页 |
4.2.3 多样性原则 | 第61-62页 |
4.2.4 不刻意仿古原则 | 第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民宿地域性构成元素的综合应用 | 第63-88页 |
5.1 以地域环境为切入点 | 第63-66页 |
5.1.1 应对气候与地形 | 第63-64页 |
5.1.2 应对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融合 | 第64-66页 |
5.2 以建筑材料的表达为切入点 | 第66-70页 |
5.2.1 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表达 | 第66-69页 |
5.2.2 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 第69-70页 |
5.3 以空间形态的改造为切入点 | 第70-76页 |
5.3.1 满足民宿需求的功能空间改造 | 第71-73页 |
5.3.2 建筑体量的加扩建与融合共生 | 第73-76页 |
5.4 以建筑的装饰艺术为切入点 | 第76-82页 |
5.4.1 增强陈设特色 | 第76-78页 |
5.4.2 展现雕刻艺术 | 第78-80页 |
5.4.3 善用色彩搭配 | 第80-82页 |
5.5 以人文历史为切入点 | 第82-87页 |
5.5.1 提取民间文化与艺术元素 | 第82-84页 |
5.5.2 人文交流传播地域文化 | 第84-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语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