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6-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概念阐释 | 第21-44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基本内涵 | 第21-27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类型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构成要件 | 第27-31页 |
一、行为主体 | 第27-28页 |
二、先定义务 | 第28-29页 |
三、行为内容 | 第29-30页 |
四、危害后果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概念的“独立价值” | 第31-44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与行政不作为 | 第32-38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与滥用行政职权 | 第38-41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与“行政裁量”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法律规制的法律机理 | 第44-63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托 | 第44-52页 |
一、给付行政理论 | 第44-46页 |
二、高效便民理论 | 第46-47页 |
三、权责相一致理论 | 第47-48页 |
四、合理期待理论 | 第48-50页 |
五、司法最终理论 | 第50-51页 |
六、社会共治理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及其模式的“法治”转型 | 第52-55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的传统模式 | 第52-53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传统规制的缺陷分析 | 第53-54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模式的“法治”转型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法律规制的可能路径 | 第55-63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有责性的理论内涵 | 第55-57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有责性的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有责性认定 | 第58-63页 |
第三章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实证分析 | 第63-93页 |
第一节 政府部门履职尽责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63-77页 |
一、政府部门履职尽责满意度调查的样本说明 | 第63-65页 |
二、政府部门履职尽责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65-74页 |
三、政府部门履职尽责满意度调查的基本结论 | 第74-77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成因分析 | 第77-85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成因的调查说明 | 第77-78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成因的调查内容 | 第78-79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成因的调查分析 | 第79-83页 |
四、“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成因的基本结论 | 第83-85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侵权的救济分析 | 第85-93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侵权的救济现状分析 | 第86-87页 |
二、行政相对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效果分析 | 第87-90页 |
三、人民检察院司法监督的效果分析 | 第90-93页 |
第四章 立法规制:“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立法控制 | 第93-116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立法规制检视 | 第93-99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立法规制主体 | 第93-95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的立法梳理 | 第95-98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的立法内容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立法规制的缺陷分析 | 第99-103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立法的“滞后性”问题 | 第99-101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立法的“有责性”缺失 | 第101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规制立法的“模糊性”障碍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立法规制的价值理念转换 | 第103-107页 |
一、从利益到正义 | 第103-104页 |
二、从抽象到具象 | 第104-105页 |
三、从回应到引领 | 第105-106页 |
四、从权力到责任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立法规制的制度构造 | 第107-116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立法规制的模式选择 | 第107-110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有责性的立法明确 | 第110-113页 |
三、行政职责优化配置的立法重构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行政规制:“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政自制 | 第116-130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政追责主体 | 第116-118页 |
一、公务员任免机关 | 第116-117页 |
二、审计机关 | 第117页 |
三、信访机关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问责机制 | 第118-120页 |
一、确立“刑行结合、刑事优先”原则 | 第118页 |
二、合理厘定行政部门职责 | 第118-119页 |
三、完善行政问责标准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平时考核规制 | 第120-130页 |
一、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的缺陷 | 第120-121页 |
二、公务员平时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注意事项 | 第121-123页 |
三、公务员平时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 第123-130页 |
第六章 司法规制:“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司法审查 | 第130-159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司法实践 | 第130-139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在行政诉讼中的发展 | 第130-132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司法裁决方式 | 第132-135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司法控制缺陷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司法控制的完善 | 第139-149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普通行政诉讼的完善 | 第139-146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行政公益诉讼的完善 | 第146-149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国家赔偿 | 第149-159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致害的国家赔偿归责问题 | 第150-152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致害的赔偿请求人确定 | 第152-155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国家赔偿责任确定 | 第155-159页 |
第七章 社会制约:“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社会监督 | 第159-175页 |
第一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内在逻辑 | 第159-164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必要性 | 第159-161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内涵特质 | 第161-163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的社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比较 | 第163-164页 |
第二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现状分析 | 第164-170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内在张力 | 第164-166页 |
二、“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运行现状 | 第166-168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主要缺陷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的优化路径 | 第170-175页 |
一、“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制度规定的完善 | 第170-172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改良 | 第172-173页 |
三、“怠于履行行政职责”社会监督法治文化的培育 | 第173-175页 |
结语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