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可持续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桥梁可持续性评估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桥梁可持续性评估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可恢复性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可恢复性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可恢复性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桥梁改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桥梁震后可恢复性评估 | 第18-34页 |
2.1 桥梁震后可恢复性 | 第18页 |
2.2 桥梁震后可恢复性评估框架 | 第18-22页 |
2.2.1 可恢复性量化指标 | 第19页 |
2.2.2 结构损伤分析 | 第19-20页 |
2.2.3 功能恢复函数 | 第20-21页 |
2.2.4 可恢复性评价标准及评估流程 | 第21-22页 |
2.3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22-25页 |
2.3.1 考虑桥梁需求和能力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2 考虑老化作用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3 考虑不同修复措施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24-25页 |
2.4 给定PGA作用下基于时间的地震损伤状态 | 第25-26页 |
2.5 桥梁震后剩余功能评估 | 第26-27页 |
2.6 震后恢复时间评估 | 第27-29页 |
2.7 震后可恢复性指标计算 | 第29页 |
2.8 震后可恢复性参数分析 | 第29-3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桥梁震后可持续性评估 | 第34-44页 |
3.1 桥梁震后社会指标分析 | 第34-38页 |
3.2 桥梁震后环境指标分析 | 第38-40页 |
3.3 桥梁震后经济指标分析 | 第40-41页 |
3.4 桥梁震后总损失及参数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修/改造方案的桥梁震后可恢复性和可持续性研究 | 第44-54页 |
4.1 桥梁修/改造案例 | 第44-45页 |
4.2 基于不同修/改造方案的震后可恢复性评估 | 第45-49页 |
4.2.1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5-46页 |
4.2.2 给定PGA作用下不同损伤状态超越概率 | 第46-47页 |
4.2.3 桥梁震后剩余功能 | 第47-48页 |
4.2.4 震后恢复时间评估 | 第48页 |
4.2.5 桥梁震后可恢复性计算 | 第48-49页 |
4.3 基于不同修/改造方案的震后可持续性评估 | 第49-52页 |
4.3.1 社会成本计算 | 第50页 |
4.3.2 环境成本分析 | 第50-51页 |
4.3.3 经济成本分析 | 第51-5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2页 |
4.4.1 震后可恢复性讨论 | 第52页 |
4.4.2 震后可持续性讨论 | 第52页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桥梁震后可恢复性模糊评估 | 第54-68页 |
5.1 桥梁地震可恢复性模糊评估框架 | 第54-56页 |
5.2 桥梁地震可恢复性的模糊建模 | 第56页 |
5.2.1 地震灾害分析 | 第56页 |
5.2.2 桥梁易损性分析 | 第56页 |
5.3 模糊可恢复性参数 | 第56-57页 |
5.4 模糊恢复模型 | 第57-60页 |
5.5 案例研究 | 第60-66页 |
5.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8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分析与讨论 | 第69-78页 |
6.2.1 考虑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69-73页 |
6.2.2 可恢复性和可持续性 | 第73-78页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