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似理论的管道内检测器驱动系统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管道内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管道内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管道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国内管道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模型的相似分析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相似关系推导 | 第26-32页 |
2.2.1 相似理论 | 第26-29页 |
2.2.2 模型相似系数 | 第29-32页 |
2.3 实验模型设计 | 第32-37页 |
2.3.1 模型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32页 |
2.3.2 实验要素分析 | 第32-33页 |
2.3.3 实验模型设计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相似性模拟试验台总体设计 | 第39-4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试验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3.2.1 试验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39-40页 |
3.2.2 试验系统工作原理 | 第40页 |
3.3 试验系统关键设备的选型与匹配 | 第40-46页 |
3.3.1 试验管道 | 第40-43页 |
3.3.2 气源装置 | 第43-44页 |
3.3.3 测量仪器 | 第44-46页 |
3.4 试验台总体方案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内检测器驱动系统的模拟实验与分析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驱动系统的水平通过性实验 | 第49-56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4.2.2 实验原理 | 第49-50页 |
4.2.3 实验设备 | 第50页 |
4.2.4 实验过程及分析 | 第50-56页 |
4.3 模型对缺陷障碍的通过性实验 | 第56-62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56-57页 |
4.3.2 理论分析 | 第57-59页 |
4.3.3 实验设备 | 第59页 |
4.3.4 实验过程及分析 | 第59-62页 |
4.4 模型对结构障碍的通过性实验 | 第62-68页 |
4.4.1 实验目的 | 第62页 |
4.4.2 理论分析 | 第62-64页 |
4.4.3 实验设备 | 第64-65页 |
4.4.4 实验过程及分析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速度自调节装置的设计及改进 | 第69-77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螺旋驱动装置的运动及受力分析 | 第69-73页 |
5.2.1 驱动系统的运动分析 | 第69-71页 |
5.2.2 驱动系统的动力分析 | 第71-73页 |
5.3 螺旋驱动装置的改进 | 第73-76页 |
5.3.1 速度自调节装置的设计思想 | 第73-74页 |
5.3.2 速度自调节装置的设计及选型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全尺寸模型试验 | 第77-87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全尺寸模型的加工 | 第77-79页 |
6.3 实验平台搭建 | 第79-81页 |
6.3.1 实验平台基本组成 | 第79页 |
6.3.2 模拟实验台的总体方案与原理 | 第79-80页 |
6.3.3 模拟实验台的加工与安装 | 第80-81页 |
6.4 相关实验 | 第81-86页 |
6.4.1 实验的目的 | 第81页 |
6.4.2 实验方案 | 第81-82页 |
6.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1、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2、不足及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