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区域性阴极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储罐底板阴极保护解析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储罐底板阴极保护数值法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罐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算法优选 | 第20-34页 |
2.1 物理模型的确立 | 第20-21页 |
2.1.1 阴极保护体系的组成 | 第20页 |
2.1.2 物理模型建立及简化 | 第20-21页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7页 |
2.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4-27页 |
2.3 数值求解算法优选 | 第27-32页 |
2.3.1 有限差分法 | 第27-28页 |
2.3.2 有限元法 | 第28页 |
2.3.3 边界元法 | 第28-29页 |
2.3.4 FEM-BEM联合算法 | 第29-31页 |
2.3.5 数值算法对比优选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罐区区域性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数值求解 | 第34-77页 |
3.1 罐区区域性阴极保护电位分布边界元解法 | 第34-47页 |
3.1.1 边界元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3.1.2 泊松方程基本解 | 第37-39页 |
3.1.3 求解简化 | 第39-40页 |
3.1.4 积分方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1.5 边界积分方程的建立 | 第41-44页 |
3.1.6 区域边界离散 | 第44-47页 |
3.2 模型求解 | 第47-69页 |
3.2.1 半无限域数学模型基本解 | 第47-51页 |
3.2.2 储罐底板边界离散 | 第51-58页 |
3.2.3 管道边界离散 | 第58-61页 |
3.2.4 求解系数矩阵 | 第61-67页 |
3.2.5 辅助阳极处理 | 第67-68页 |
3.2.6 阴极边界条件处理 | 第68-69页 |
3.3 程序设计与验证 | 第69-76页 |
3.3.1 程序设计 | 第69-71页 |
3.3.2 程序介绍及可视化 | 第71-74页 |
3.3.3 程序实例验证 | 第74-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室内模拟实验及电位分布规律性研究 | 第77-107页 |
4.1 室内模拟实验介绍 | 第77-86页 |
4.1.1 罐区区域性阴极保护室内模拟实验装置的建立 | 第77-81页 |
4.1.2 土壤电阻率的测定与处理 | 第81-82页 |
4.1.3 极化曲线的测定与处理 | 第82-86页 |
4.2 单储罐底板电位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第86-94页 |
4.2.1 阳极井距离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87-89页 |
4.2.2 阳极井埋深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89-90页 |
4.2.3 阳极输出电流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0-91页 |
4.2.4 土壤电阻率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1-92页 |
4.2.5 阳极井数量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2-93页 |
4.2.6 单储罐室内模拟实验规律可靠性验证 | 第93-94页 |
4.3 双储罐底板电位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第94-100页 |
4.3.1 阳极井埋深对双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5-97页 |
4.3.2 阳极井距离对双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7-98页 |
4.3.3 阳极井位置对双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8-99页 |
4.3.4 阳极井数量对双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99-100页 |
4.3.5 双储罐室内模拟实验规律可靠性验证 | 第100页 |
4.4 四储罐底板电位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0-105页 |
4.4.1 阳极井埋深对四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101-102页 |
4.4.2 阳极井距离对四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102-103页 |
4.4.3 阳极井位置对四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103-104页 |
4.4.4 阳极井数量对四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影响 | 第104-105页 |
4.5 区域性阴极保护相邻储罐之间干扰问题研究 | 第105-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7-109页 |
5.1 结论 | 第107-108页 |
5.2 建议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