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 前言 | 第12页 |
2 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理 | 第12-18页 |
2.1 定植:粘附、侵袭上皮组织 | 第13-14页 |
2.2 血中存活及抗吞噬杀伤 | 第14-15页 |
2.3 炎性反应及感染性休克 | 第15-16页 |
2.4 致脑膜炎机制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4页 |
第二章 转录调控因子Rex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 转录调控因子Rex简介 | 第24-26页 |
2 转录调控因子Rex蛋白结构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0-74页 |
第三章 猪链球菌2型转录调控因子Rex原核表达及体外结合活性分析 | 第30-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31页 |
1.2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1.3 Re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1.3.1 Rex基因的克隆 | 第32页 |
1.3.2 扩增产物序列测定 | 第32-33页 |
1.3.3 Rex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页 |
1.4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Rex的构建与鉴定 | 第33页 |
1.5 重组蛋白质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33-34页 |
1.6 凝胶阻滞分析(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Rex与启动子DNA体外结合活性 | 第34页 |
1.6.1 Rex与启动子DNA体外结合 | 第34页 |
1.6.2 NADH和NAD+对Rex与特异性DNA片段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2 结果 | 第34-38页 |
2.1 Rex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2.2 重组表达质粒鉴定 | 第35-36页 |
2.3 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36-37页 |
2.4 凝胶阻滞分析(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Rex与启动子DNA体外结合活性 | 第37-38页 |
2.4.1 Rex与启动子DNA体外结合 | 第37页 |
2.4.2 NADH和NAD~+对Rex与特异性DNA片段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猪链球菌2型转录调控因子Rex缺失株的构建及互补株的构建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42-44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44页 |
1.3 基因缺失质粒pSET4S::Rex的构建 | 第44页 |
1.4 基因缺失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4-45页 |
1.4.1 猪链球菌SS2-1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4-45页 |
1.4.2 电转化 | 第45页 |
1.4.3 缺失株的筛选级鉴定 | 第45页 |
1.5 基因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45-46页 |
1.6 Western bloting鉴定 | 第46-47页 |
1.7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49页 |
2.1 Rex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7-48页 |
2.2 Rex互补株的构建 | 第48-49页 |
2.3 缺失株△Rex和互补株C△Rex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猪链球菌2型Rex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4-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1.1 菌株、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54-55页 |
1.2 试剂和仪器 | 第55页 |
1.3 生长曲线和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55页 |
1.4 基因缺失株形态学比较 | 第55页 |
1.5 耐酸性试验和过氧化氢试验 | 第55-56页 |
1.6 细胞粘附和侵袭试验 | 第56页 |
1.7 巨噬细胞胞内存活试验 | 第56-57页 |
1.8 全血存活试验 | 第57页 |
1.9 动物试验 | 第57-58页 |
1.9.1 小鼠半数致死测定 | 第57页 |
1.9.2 猪链球菌小鼠体内存活试验 | 第57-58页 |
1.10 蛋白质组iTRAQ定量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8页 |
2.1 生长特征分析 | 第58页 |
2.2 显微形态结构比较 | 第58-60页 |
2.3 溶血活性分析 | 第60页 |
2.4 耐酸性分析 | 第60-61页 |
2.5 氧化应激的分析 | 第61-62页 |
2.6 细胞粘附和侵袭试验 | 第62页 |
2.7 细胞内存活试验 | 第62-63页 |
2.8 全血存活试验 | 第63-64页 |
2.9 小鼠毒力试验 | 第64-65页 |
2.10 小鼠体内存活试验 | 第65-66页 |
2.11 蛋白质组iTRAQ定量分析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