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符号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 奶牛产后感染性子宫疾病对子宫和卵巢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1 引起产后子宫疾病的主要病原菌 | 第16-17页 |
1.2 子宫内膜对病原菌的识别与先天免疫 | 第17-18页 |
1.3 子宫疾病对卵巢和子宫功能的影响 | 第18-21页 |
2 子宫内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复合体对子宫机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3 子宫受孕调控基因同源框基因A10、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3.1 同源框基因A10(HOXA10)对子宫受孕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子宫受孕功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4.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4.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一章 产后奶牛子宫黏液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与黏液性状的关系 | 第32-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1.2 试验动物的选择 | 第33页 |
1.3 子宫黏液的采集和分级 | 第33-34页 |
1.4 产后子宫黏液中PMN计数与奶牛的分组 | 第34页 |
1.5 细菌分离、菌落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 第34页 |
1.6 菌落DNA扩增产物的酶切与鉴定 | 第34-35页 |
1.7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5-40页 |
2.1 子宫黏液的分级与中性粒细胞(PMN)计数 | 第35页 |
2.2 子宫黏液中细菌的分离、培养与菌落DNA的限制性酶切 | 第35-36页 |
2.3 产后奶牛子宫内菌种鉴定及菌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36页 |
2.4 产后子宫内菌群与黏液性状的关系 | 第36-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本章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以大鼠为模型研究病原菌短期感染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受孕功能障碍的机制 | 第44-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51页 |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5页 |
1.2 试验菌株 | 第45-46页 |
1.3 试验动物分组与样品采集 | 第46-47页 |
1.4 子宫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 | 第47-49页 |
1.5 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检测 | 第49页 |
1.6 子宫组织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第49页 |
1.7 子宫组织中TLR受体和相关信号分子和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 | 第49-50页 |
1.8 子宫组织中内膜屏障蛋白基因和胚胎附植调控基因的表达 | 第50-51页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2.1 子宫组织外观炎症变化与切片观察 | 第51-53页 |
2.2 子宫组织中TLR受体及相关信号分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53页 |
2.3 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浓度 | 第53-54页 |
2.4 子宫内膜表面黏蛋白和内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 第54-57页 |
4 本章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第三章 以大鼠为模型研究病原菌长期感染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受孕功能障碍的机制 | 第64-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5页 |
1.2 试验菌株 | 第65页 |
1.3 试验动物分组与样品采集 | 第65页 |
1.4 子宫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 | 第65页 |
1.5 血液中炎症因子检测 | 第65-66页 |
1.6 子宫组织RNA的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 | 第66页 |
1.7 子宫组织中TLR受体和相关信号分子和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 | 第66页 |
1.8 子宫组织中内膜屏障蛋白基因和胚胎附植调控基因的表达 | 第66页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2.1 子宫组织外观炎症变化与切片观察 | 第66-68页 |
2.2 子宫组织中TLR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68页 |
2.3 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浓度 | 第68-69页 |
2.4 子宫内膜表面黏蛋白和内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 第69-70页 |
2.5 子宫组织中胚胎附植调控基因的表达 | 第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4 本章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