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4-氨基-3,6-二氯吡啶甲酸概述 | 第13-15页 |
1.2.1 4-氨基-3,6-二氯吡啶甲酸的基本介绍 | 第13页 |
1.2.2 4-氨基-3,6-二氯吡啶甲酸合成路线 | 第13-15页 |
1.3 2,3,5-三氯吡啶概述 | 第15-22页 |
1.3.1 2,3,5-三氯吡啶的基本介绍 | 第15-16页 |
1.3.2 2,3,5-三氯吡啶的合成路线 | 第16-22页 |
1.4 电化学脱氯技术 | 第22-26页 |
1.4.1 电化学脱氯技术的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1.4.2 电化学脱氯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4.3 电化学脱氯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6页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6-29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测试方法 | 第29-38页 |
2.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9-31页 |
2.1.1 粗糙银电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2 循环伏安法实验 | 第30-31页 |
2.2 恒电位电解实验 | 第31页 |
2.3 恒电流电解实验 | 第31-32页 |
2.4 产物分析与后处理 | 第32-34页 |
2.4.1 4-N-3,5,6-TCP的恒电位和恒电流电解实验 | 第32-33页 |
2.4.2 2,3,5,6-Te CP的恒电流电解实验 | 第33-3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5.1 通电量参数 | 第34页 |
2.5.2 原料转化率 | 第34页 |
2.5.3 产物收率 | 第34-35页 |
2.5.4 电解电流效率 | 第35页 |
2.6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 第35-38页 |
第三章 4-氨基-3,5,6-三氯吡啶甲酸电催化还原脱氯研究 | 第38-60页 |
3.1 Ag电极上4-氨基-3,5,6-三氯吡啶甲酸的电化学还原性能测试 | 第39-45页 |
3.1.1 粗糙化银电极对 4-N-3,5,6-TCP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3.1.2 银电极上 4-N-3,5,6-TCP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历程研究 | 第42-45页 |
3.2 恒电流电解 4-氨基-3,5,6-三氯吡啶甲酸脱氯研究 | 第45-53页 |
3.2.1 不同电解池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3 NaOH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4 不同电流密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5 搅拌速率对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6 银电极的稳定性考察 | 第52-53页 |
3.3 产物分析及表征 | 第53-58页 |
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4-55页 |
3.3.2 红外谱图分析 | 第55-56页 |
3.3.3 质谱分析 | 第56页 |
3.3.4 ~1H-NMR和~(13)C-NMR谱图分析 | 第56-58页 |
3.3.5 熔点测试 | 第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2,3,5,6-四氯吡啶电催化还原脱氯研究 | 第60-72页 |
4.1 2,3,5-三氯吡啶电化学合成过程分析 | 第60-63页 |
4.2 电极材料选择 | 第63-64页 |
4.3 电解体系选择 | 第64-69页 |
4.3.1 pH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2 电解质对反应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3 缓冲体系对反应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4 水分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电流密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 电极稳定性对反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总结 | 第72-73页 |
5.2 创新点 | 第73页 |
5.3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