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6 特色与创新 | 第1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7-37页 |
2.1 污泥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重金属污染 | 第17-19页 |
2.2.1 重金属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2 重金属污染 | 第17-19页 |
2.3 污泥处置 | 第19-20页 |
2.3.1 污泥处置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3.2 污泥处置目标 | 第19页 |
2.3.3 污泥处置方式 | 第19-20页 |
2.4 污泥重金属源解析 | 第20-24页 |
2.4.1 源解析内涵 | 第21页 |
2.4.2 源解析类型 | 第21页 |
2.4.3 源解析的发展 | 第21-22页 |
2.4.4 源解析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4.5 源解析应用研究 | 第24页 |
2.5 污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24-30页 |
2.5.1 生态风险内涵 | 第26页 |
2.5.2 生态风险评价内涵 | 第26页 |
2.5.3 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 | 第26-27页 |
2.5.4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2.5.5 生态风险评价应用研究 | 第29-30页 |
2.6 污泥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第30-37页 |
2.6.1 健康风险评价的内涵 | 第31页 |
2.6.2 健康风险评价的发展 | 第31-32页 |
2.6.3 健康风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32-34页 |
2.6.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2.6.5 健康风险评价应用研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山西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与污泥处置现状 | 第37-46页 |
3.1 山西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现状 | 第37-41页 |
3.1.1 污水处理现状 | 第37-38页 |
3.1.2 污水再生现状 | 第38-39页 |
3.1.3 污水回用现状 | 第39-40页 |
3.1.4 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3.2 山西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现状 | 第41-45页 |
3.2.1 污泥处置现状 | 第41-42页 |
3.2.2 污泥处置区域现状 | 第42-43页 |
3.2.3 污泥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46-5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46-47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6页 |
4.1.2 气候条件概况 | 第46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6-47页 |
4.2 污水处理厂选取及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47-50页 |
4.2.1 污水处理厂选取 | 第47页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7-49页 |
4.2.3 污泥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4.3 污泥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污泥重金属源解析 | 第54-6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5.1.1 污泥重金属污染性分析 | 第54-55页 |
5.1.2 污泥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55页 |
5.1.3 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5.2.1 污泥重金属污染性分析 | 第56-58页 |
5.2.2 污泥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5.2.3 污泥重金属源解析 | 第59-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污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64-78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4-67页 |
6.1.1 污染负荷指数法 | 第64-65页 |
6.1.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 第65-66页 |
6.1.3 哈坎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 第66-6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6.2.1 污泥重金属污染负荷评价 | 第67-69页 |
6.2.2 污泥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 | 第69-70页 |
6.2.3 污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70-72页 |
6.2.4 产业分布对污泥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 第72-74页 |
6.2.5 不同区域污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 第74-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七章 污泥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第78-93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78-81页 |
7.1.1 暴露剂量计算模型 | 第79页 |
7.1.2 健康风险评价 | 第79-80页 |
7.1.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1页 |
7.2.1 暴露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81-82页 |
7.2.2 污泥重金属暴露剂量 | 第82-85页 |
7.2.3 污泥重金属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85-88页 |
7.2.4 污泥重金属致癌风险评价 | 第88-91页 |
7.2.5 不确定性分析 | 第9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八章 污泥重金属控制对策建议 | 第93-99页 |
8.1 从源头控制污泥重金属含量 | 第93-94页 |
8.2 改变“重水轻泥”现状 | 第94页 |
8.3 城市污泥施用量研究 | 第94-95页 |
8.4 长期动态监测 | 第95-96页 |
8.5 标准变革 | 第96-97页 |
8.6 污泥处置的统一规划 | 第97页 |
8.7 污泥重金属去除技术的加强 | 第97-98页 |
8.8 完善污泥处置费用保障政策 | 第98-9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4页 |
9.1 结论 | 第99-101页 |
9.2 讨论 | 第101-104页 |
9.2.1 研究不足 | 第101-102页 |
9.2.2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Abstract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