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高压直流系统换相失败研究 | 第11-15页 |
| 1.2.2 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无功特性 | 第15-16页 |
| 1.2.3 多馈入直流系统动态无功补偿配置研宂 | 第16-17页 |
| 1.3 论文研宄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 2 换相失败无功特性分析 | 第19-34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直流换相失败分析 | 第19-26页 |
| 2.2.1 换流阀换相过程 | 第19-21页 |
| 2.2.2 直流换相失败的机理 | 第21-23页 |
| 2.2.3 多馈入直流同时换相失败 | 第23-26页 |
| 2.3 直流换相失败及恢复过程受端无功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 2.3.1 直流换相失败期间受端暂态无功特性 | 第26-27页 |
| 2.3.2 直流换相失败恢复过程中受端暂态无功特性 | 第27页 |
| 2.4 控制参数对直流逆变换流器暂态无功特性影响 | 第27-29页 |
| 2.5 算例分析 | 第29-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3 多馈入直流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薄弱节点的优化选择 | 第34-51页 |
| 3.1 引言 | 第34页 |
| 3.2 动态无功补偿对抑制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的作用分析 | 第34-41页 |
| 3.2.1 交流系统故障后的无功补偿装置响应特性 | 第34-35页 |
| 3.2.2 无功补偿提升多直流抵御同时换相失败的机理 | 第35-36页 |
| 3.2.3 影响动态无功补偿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 3.3 多馈入直流动态无功补偿选点优化 | 第41-46页 |
| 3.3.1 动态无功补偿效果评价指标 | 第42-44页 |
| 3.3.2 直流距离耦合度指标 | 第44-45页 |
| 3.3.3 方法流程 | 第45-46页 |
| 3.4 算例分析 | 第46-4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抑制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的动态无功补偿优化方法 | 第51-63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动态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模型 | 第51-53页 |
| 4.2.1 动态无功补偿的目标函数 | 第51-52页 |
| 4.2.2 动态无功补偿的约束条件 | 第52-53页 |
| 4.3 动态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方法 | 第53-56页 |
| 4.3.1 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 第53-54页 |
| 4.3.2 动态无功补偿配置方法搜索流程 | 第54-55页 |
| 4.3.3 折中解的选取 | 第55-56页 |
| 4.4 算例分析 | 第56-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5.1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 5.1.1 结论 | 第63-64页 |
| 5.1.2 论文创新点 | 第64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