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城市生活污水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城市生活污水概况 | 第12页 |
1.2.2 城市生活污水的特征 | 第12-13页 |
1.2.3 常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概况 | 第14-18页 |
1.3.1 厌氧生物法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厌氧生物处理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3 高效厌氧反应处理的发展 | 第16-18页 |
1.4 高效厌氧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应用现状与应用 | 第18-20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5.3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试验装置与流程 | 第22页 |
2.1.2 试验污泥 | 第22-23页 |
2.1.3 试验用水 | 第23页 |
2.1.4 试验运行程序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常规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24页 |
2.2.2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和沉降速度测定 | 第24页 |
2.2.3 颗粒污泥中SMA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5 EPS的提取与测定 | 第26页 |
2.2.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温度对SCA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 | 第28-38页 |
3.1 温度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1 温度对系统pH、ORP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温度对系统VFAs、ALK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温度对反应器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温度对颗粒污泥性质的影响 | 第31-36页 |
3.2.1 温度对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和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温度对污泥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温度对比产甲烷速率和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温度对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碱度对SCA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 | 第38-47页 |
4.1 进水碱度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4.1.1 进水碱度对系统pH、ORP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进水碱度对系统VFAs、ALK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碱度对反应器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碱度对颗粒污泥性质的影响 | 第41-46页 |
4.2.1 碱度对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和污泥浓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碱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碱度对比产甲烷速率和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碱度对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 | 第47-55页 |
5.1 细菌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 第47-50页 |
5.1.1 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5.1.2 细菌优势菌群分布 | 第48-50页 |
5.2 古菌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 第50-53页 |
5.2.1 古菌多样性分析 | 第50-51页 |
5.2.2 古菌优势菌群分布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