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止与联接——建筑设计中的收头问题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引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收头与建构 | 第9-10页 |
·收头与细部 | 第10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 基本问题 | 第13-22页 |
·收头发生的部位 | 第13-15页 |
·端部 | 第13-14页 |
·联接部位 | 第14-15页 |
·收头的重要性 | 第15-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3 基本原则 | 第22-50页 |
·大与小 | 第22-33页 |
·图底角色不分 | 第23-26页 |
·图/底形态不佳 | 第26-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实与虚 | 第33-41页 |
·避免实的形体结束在虚的形体上 | 第33-37页 |
·避免虚的形体穿过实的形体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复杂与简单 | 第41-48页 |
·材料的平整度 | 第41-44页 |
·立面/形体的凹凸变化程度 | 第44-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4 基本手段 | 第50-68页 |
·隐藏缺陷 | 第50-58页 |
·隐藏收头位置 | 第50-55页 |
·加入其他元素收头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放大缺陷 | 第58-61页 |
·对平面联接处缺陷的放大 | 第58-60页 |
·对转折交接处缺陷的放大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回避缺陷 | 第61-66页 |
·形体分离 | 第61-64页 |
·利用其他元素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5 收头之于设计 | 第68-82页 |
·一体化 | 第68-71页 |
·全质感 | 第71-75页 |
·调节尺度 | 第75-76页 |
·夸张特征 | 第76-79页 |
·延展功能 | 第79页 |
·简化施工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语 | 第82-84页 |
·总结 | 第82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图片索引 | 第87-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