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 主要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1-13页 |
3 研究方法和架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现状 | 第14-28页 |
·长兴县乡村现状 | 第14-21页 |
·自然条件 | 第14-16页 |
·长兴县乡镇情况简介 | 第16-18页 |
·长兴县基础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长兴县乡村建设的基本状况 | 第19-21页 |
·长兴县乡村规划现状 | 第21-28页 |
·长兴县乡村分布状态 | 第21-24页 |
·长兴县乡村住宅设计的状态 | 第24-25页 |
·长兴县乡村规划的基本问题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问题解析 | 第28-37页 |
·村落的更新片面模仿城市 | 第28-33页 |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乡村现代化不可“一步到位” | 第30-33页 |
·规划政策缺少人本的精神 | 第33-35页 |
·规划管理具有片面性 | 第33页 |
·规划与现存的问题有一定脱节 | 第33-34页 |
·新农村规划理论不完备 | 第34-35页 |
·乡村更新的风貌混杂 | 第35-37页 |
·“百村一貌” | 第35-36页 |
·“一村一貌”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的原则与对策 | 第37-42页 |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的原则 | 第37-39页 |
·以人为本 | 第37-38页 |
·循序渐进 | 第38-39页 |
·和而不同 | 第39页 |
·整治设计中管理层面的对策 | 第39-41页 |
·新农村建设与整治规划的关系 | 第39-40页 |
·新农村规划制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明确乡村与城市区别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要素 | 第42-51页 |
·长兴县乡村的地域自然特征 | 第42-44页 |
·长兴县的乡村整治需要结合地域特征 | 第42页 |
·长兴县可把握的地域要素 | 第42-44页 |
·新的建设有机融入乡村的整体肌理中 | 第44-47页 |
·新的建设与自然条件的和谐 | 第44-45页 |
·乡村建设的同质性,保持鲜明的地域特点 | 第45-46页 |
·村落的肌理层次丰富 | 第46-47页 |
·建设有地域风貌特点的居住空间 | 第47-51页 |
·传统居住模式的延续 | 第47-48页 |
·新的乡村建设中住宅的现代要素的融合 | 第48-49页 |
·住宅形式的改造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长兴县乡村风貌整治设计的方法 | 第51-65页 |
·和而不同的整治设计方法 | 第51-52页 |
·“和”——统一的方针 | 第51页 |
·“不同”——分类原则的把握 | 第51-52页 |
·追求整体风貌统一的方法 | 第52-56页 |
·统一的整体规划方法 | 第52-53页 |
·统一的村落基础建设 | 第53-55页 |
·统一的菜单式住宅设计 | 第55-56页 |
·分类元素的把握 | 第56-57页 |
·从布局模式上的分类 | 第56-57页 |
·从地形上分类 | 第57页 |
·从产业结构上分类 | 第57页 |
·根据不同的分类作出格局特点的规划 | 第57-64页 |
·不同地形特点村落的不同规划方法 | 第57-62页 |
·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利用不同乡村产业特点进行特别处理 | 第62-64页 |
·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长兴县施家村村落风貌整治实证研究 | 第65-73页 |
·现状解读 | 第65-67页 |
·地区归类 | 第65-66页 |
·促进发展的优势 | 第66页 |
·制约发展的劣势 | 第66-67页 |
·整治规划整体原则的提出 | 第67-68页 |
·具体方案的制定 | 第68-71页 |
·村落空间规划 | 第69-70页 |
·景观的梳理 | 第70页 |
·道路的整治 | 第70-71页 |
·住宅建筑整治与新建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