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制备的集成反应分离技术及实验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符号表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甘露醇制备技术的发展 | 第13-16页 |
| ·色谱分离技术的发展 | 第16-18页 |
| ·集成反应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模拟移动床集成分离技术 | 第18-19页 |
| ·多元分流式集成反应分离技术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连续反应分离的机理研究 | 第22-36页 |
| ·电化学发制备甘露醇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 ·色谱分离甘露醇混合产物的基本原理 | 第22-28页 |
| ·固定床色谱 | 第23-24页 |
| ·环形色谱 | 第24页 |
| ·错流梯度色谱 | 第24-25页 |
| ·连续模拟移动床 | 第25-26页 |
| ·模拟移动床系统 | 第26页 |
| ·多元分流式集成反应分离系统 | 第26-28页 |
| ·甘露醇制备的集成反应分离方法及其实现 | 第28-35页 |
| ·集成反应分离系统的硬件平台 | 第28-32页 |
| ·模拟移动床集成分离技术 | 第28-30页 |
| ·多元分流式集成反应分离技术 | 第30-32页 |
| ·软件控制平台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3 集成反应分离的实验研究 | 第36-58页 |
| ·电化学反应实验研究 | 第36-37页 |
| ·单色谱柱分离性能实验 | 第37-42页 |
| ·第一组单柱分离实验 | 第38-39页 |
| ·第二组单柱分离实验 | 第39-41页 |
| ·第三组单柱分离实验 | 第41-42页 |
| ·控制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 ·洗脱液速度的确定 | 第42页 |
| ·进样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 ·控制时间的确定 | 第43页 |
| ·单色谱柱分离效果的评估 | 第43-44页 |
| ·回收率 | 第43-44页 |
| ·纯度 | 第44页 |
| ·两柱分流实验结果及分离效果 | 第44-49页 |
| ·一根分离柱进料时的两柱分离实验 | 第44-47页 |
| ·两根分离柱进料时的两柱分离实验 | 第47-49页 |
| ·两柱串联实验结果及分离效果 | 第49-51页 |
| ·四柱集成实验结果及分离效果 | 第51-54页 |
| ·八柱集成的实验设计与构想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4 集成反应分离中的色谱分离过程仿真研究 | 第58-73页 |
| ·色谱分离过程的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5页 |
| ·孔隙率 | 第58-59页 |
| ·轴向扩散 | 第59-60页 |
| ·分子扩散 | 第59-60页 |
| ·涡流扩散 | 第60页 |
| ·相间传质阻力 | 第60-62页 |
| ·扩散系数与相间传质系数的确定 | 第62-64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64-65页 |
| ·色谱模型及初边值条件 | 第65-71页 |
| ·模型假设 | 第65页 |
| ·色谱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6-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