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苯磺隆敏感致死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杂交小麦制种中的问题与对策第11-12页
    1.2 化学致死标记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第12-16页
        1.2.1 苯达松敏感致死标记的发现与应用第13-14页
        1.2.2 小麦苯磺隆敏感致死标记的发现与应用第14-15页
        1.2.3 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杂种优势中的应用第15-16页
    1.3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概况第16-19页
        1.3.1 杂交小麦的利用概况第16-17页
        1.3.2 世界杂交小麦研究概况第17-18页
        1.3.3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概况第18-19页
    1.4 小麦基因定位的研究状况第19页
    1.5 基因定位的方法第19-21页
        1.5.1 基因推导法第19-20页
        1.5.2 非整倍体法第20页
        1.5.3 细胞遗传学第20页
        1.5.4 DNA分子标记第20-21页
    1.6 群体构建第21-22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页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8.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8.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小麦苯磺隆敏感致死性的遗传分析第25-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6页
        2.2.1 除草剂苯磺隆敏感致死突变体的鉴定第25页
        2.2.2 苯磺隆坏死亲本的遗传分析第25-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30页
        2.3.1 不同浓度苯磺隆对亲本的影响第26-28页
        2.3.2 苯磺隆坏死亲本BN044371的遗传分析第28-30页
    2.4 讨论第30-33页
        2.4.1 苯磺隆鉴定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30页
        2.4.2 苯磺隆敏感致死基因(tsl基因)作为化学致死标记的应用前景第30-33页
第三章 小麦苯磺隆敏感致死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33-47页
    3.1 研究材料第33页
    3.2 研究方法第33-38页
        3.2.1 总DNA提取(CTAB法)及检测第33-34页
        3.2.2 抗感池的构建第34页
        3.2.3 基因组DNA微卫星标记筛选第34-37页
        3.2.4 所用试剂的配制第37-38页
        3.2.5 带型统计与遗传距离分析第3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3.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的质量及浓度检测第38-39页
        3.3.2 SSR引物筛选和优选小群体验证第39-40页
        3.3.3 苯磺隆敏感致死基因的连锁性分析与基因定位第40-43页
        3.3.4 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第43-44页
    3.4 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47-51页
    4.1 讨论第47-48页
        4.1.1 苯磺隆的鉴定方法第47页
        4.1.2 群体构建第47-48页
        4.1.3 SSR电泳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48页
        4.1.4 基因定位结果第48页
    4.2 结论第48-51页
        4.2.1 苯磺隆的浓度实验第49页
        4.2.2 BN044371敏感致死性的遗传分析第49页
        4.2.3 苯磺隆敏感致死基因(tsl基因)定位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附录第59-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莲雾果实采后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大豆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