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引言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我国农民工劳动争议维权现状 | 第8-9页 |
1.1.2 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维权现状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11-14页 |
1.2.1 农民工 | 第11-12页 |
1.2.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2页 |
1.2.3 农民工维权途径 | 第12-13页 |
1.2.4 劳动争议类型概念解读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理论研究体系 | 第14-16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4.1 关于农民工主体问题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2 农民工具体劳动争议案例研究 | 第17-18页 |
1.4.3 农民工维权途径研究 | 第18-19页 |
1.4.4 国外关于准“农民工”问题的理论方向 | 第19-20页 |
1.4.5 综述小结 | 第20-21页 |
2 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调查设计 | 第21-35页 |
2.1 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管理体系现状 | 第21-24页 |
2.1.1 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2.1.2 农民工劳动争议前置后续程序现状 | 第22-23页 |
2.1.3 农民工劳动争议辅助服务现状 | 第23-24页 |
2.2 JP新区农民工维权状况访谈调查 | 第24-27页 |
2.2.1 访谈目的和方法 | 第24页 |
2.2.2 访谈对象和提纲设计 | 第24-25页 |
2.2.3 访谈实施 | 第25-27页 |
2.2.4 访谈结果分析 | 第27页 |
2.3 JP新区农民工维权问题问卷调查 | 第27-30页 |
2.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第27-28页 |
2.3.2 被试样本的选择 | 第28页 |
2.3.3 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 | 第28-29页 |
2.3.4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 第29-30页 |
2.4 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现状调查结果 | 第30-35页 |
2.4.1 农民工劳动关系稳定性现状 | 第30-32页 |
2.4.2 农民工对于法定维权途径的认识情况 | 第32-33页 |
2.4.3 劳动者对于非常规维权途径仍有选择的可能 | 第33-35页 |
3 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维权问题的成因 | 第35-44页 |
3.1 农民工劳动关系稳定性下降的成因 | 第35-37页 |
3.1.1 农民工就业心态发生变化 | 第35-36页 |
3.1.2 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 第36-37页 |
3.2 农民工对于法定维权程序缺乏了解 | 第37-41页 |
3.2.1 仲裁程序的社会定位仍有模糊 | 第37-39页 |
3.2.2 仲裁程序的权威性尚不稳固 | 第39-40页 |
3.2.3 仲裁文书的依法兑现尚有困难 | 第40-41页 |
3.3 非理性维权问题的成因 | 第41-44页 |
3.3.1 信访渠道的干涉成功率危害仲裁权威 | 第41-42页 |
3.3.2 农民工的“抱团取暖”容易形成非理性聚合 | 第42-43页 |
3.3.3 额外收益的产生是农民工非理性行动的主要诱因 | 第43-44页 |
4 完善JP新区农民工劳动争议维权工作的建议 | 第44-53页 |
4.1 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和营商环境建设 | 第44-46页 |
4.1.1 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 第44页 |
4.1.2 通过强化服务深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效率 | 第44-45页 |
4.1.3 通过建立企业联络渠道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管理 | 第45-46页 |
4.2 提高法定维权渠道尤其是劳动仲裁工作效能 | 第46-49页 |
4.2.1 优化维权秩序建立绿色通道 | 第46-47页 |
4.2.2 提高工作水平保证裁判质量 | 第47-48页 |
4.2.3 加强裁审衔接纾解文书兑现困局 | 第48-49页 |
4.3 全面梳理非理性维权治理秩序 | 第49-53页 |
4.3.1 进一步弱化信访对于正当维权路径的干涉 | 第49-50页 |
4.3.2 全面建立非理性暴力处理机制 | 第50-51页 |
4.3.3 坚决杜绝非理性维权的增幅效应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