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路面长期性能观测数据的特点 | 第13页 |
1.2.2 现有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1.2.3 文献评析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WIM数据的交通荷载随时间变化特性分析 | 第23-62页 |
2.1 多层模型理论 | 第23-27页 |
2.1.1 多层模型的应用及其优势 | 第23-24页 |
2.1.2 零模型和完整模型 | 第24-26页 |
2.1.3 模型参数估计 | 第26页 |
2.1.4 模型比选 | 第26-27页 |
2.1.5 假设检验 | 第27页 |
2.2 交通数据采集项目(TPF)及其相关研究 | 第27-32页 |
2.2.1 交通数据采集项目(TPF)简介 | 第27-29页 |
2.2.2 基于TPF项目的相关研究 | 第29-30页 |
2.2.3 数据说明 | 第30-32页 |
2.3 重车交通量随时间变化特性 | 第32-44页 |
2.3.1 探索性分析 | 第32-38页 |
2.3.2 重车交通量多层模型 | 第38-42页 |
2.3.3 结果阐释 | 第42-44页 |
2.4 轴载作用随时间变化特性 | 第44-61页 |
2.4.1 沥青路面轴载效应指数 | 第44-45页 |
2.4.2 单轴轴载作用随时间变化特性 | 第45-58页 |
2.4.3 双轴、三轴和四轴轴载作用随时间变化特性 | 第58-61页 |
2.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不同罩面措施后沥青路面性能衰变规律研究 | 第62-107页 |
3.1 SPS-5项目及其相关研究 | 第62-66页 |
3.1.1 SPS-5项目简介 | 第62-63页 |
3.1.2 基于SPS-5项目观测数据的相关研究 | 第63-65页 |
3.1.3 数据说明 | 第65-66页 |
3.2 国际平整度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66-78页 |
3.2.1 探索性分析 | 第66-69页 |
3.2.2 回归模型 | 第69-71页 |
3.2.3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变化的多层模型 | 第71-76页 |
3.2.4 多层模型的结果阐释 | 第76-78页 |
3.3 车辙深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78-90页 |
3.3.1 探索性分析 | 第78-81页 |
3.3.2 回归模型 | 第81-82页 |
3.3.3 车辙深度变化的多层模型 | 第82-89页 |
3.3.4 多层模型的结果阐释 | 第89-90页 |
3.4 裂缝面积百分比变化规律研究 | 第90-105页 |
3.4.1 探索性分析 | 第90-93页 |
3.4.2 回归模型 | 第93-94页 |
3.4.3 裂缝面积百分比变化的多层模型 | 第94-103页 |
3.4.4 多层模型的结果阐释 | 第103-105页 |
3.5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基于关联规则学习的沥青路面病害共生模式挖掘 | 第107-152页 |
4.1 关联规则理论 | 第107-110页 |
4.1.1 关联规则学习 | 第107-108页 |
4.1.2 Apriori算法 | 第108页 |
4.1.3 关联规则的评价指标 | 第108-110页 |
4.2 沥青路面病害(损坏)形式 | 第110-112页 |
4.2.1 数据说明 | 第110-111页 |
4.2.2 LTPP项目定义的沥青路面病害形式 | 第111-112页 |
4.3 高频单项病害和高频病害组合 | 第112-116页 |
4.3.1 高频单项病害 | 第112-113页 |
4.3.2 高频病害组合 | 第113-116页 |
4.4 高频病害组合的关联规则学习 | 第116-130页 |
4.4.1 轻微程度疲劳裂缝 | 第117-120页 |
4.4.2 轻微程度轮迹带纵向裂缝 | 第120-121页 |
4.4.3 轻微程度非轮迹带纵向裂缝 | 第121-122页 |
4.4.4 轻微程度横向裂缝 | 第122-124页 |
4.4.5 轻微程度修补破损 | 第124-126页 |
4.4.6 泛油 | 第126-127页 |
4.4.7 松散 | 第127-128页 |
4.4.8 唧泥 | 第128-129页 |
4.4.9 严重程度车辙 | 第129-130页 |
4.5 高频两两病害的关联规则学习 | 第130-150页 |
4.5.1 疲劳裂缝 | 第131-134页 |
4.5.2 块状裂缝 | 第134-135页 |
4.5.3 边缘裂缝 | 第135-136页 |
4.5.4 轮迹带纵向裂缝 | 第136-138页 |
4.5.5 非轮迹带纵向裂缝 | 第138-141页 |
4.5.6 横向裂缝 | 第141-144页 |
4.5.7 修补破损 | 第144-146页 |
4.5.8 泛油 | 第146页 |
4.5.9 松散 | 第146-148页 |
4.5.10 唧泥 | 第148页 |
4.5.11 车辙 | 第148-1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路面性能指标评价阈值确定方法 | 第152-168页 |
5.1 高斯混合模型理论 | 第152-154页 |
5.1.1 高斯混合模型 | 第152-153页 |
5.1.2 模型参数估计 | 第153页 |
5.1.3 模型比较 | 第153-154页 |
5.2 IRI评价阈值及其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4-155页 |
5.2.1 IRI评价阈值 | 第154页 |
5.2.2 IRI评价阈值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4-155页 |
5.3 基于数据挖掘的IRI评价阈值确定方法 | 第155-159页 |
5.3.1 阶段1:拆分和筛选衰变记录 | 第155-156页 |
5.3.2 阶段2:建立高斯混合模型并进行模型比选 | 第156页 |
5.3.3 阶段3:合并重叠成分 | 第156-159页 |
5.3.4 阶段4:计算评价阈值 | 第159页 |
5.4 基于LTPP路面性能历史数据的IRI评价阈值 | 第159-166页 |
5.4.1 数据说明 | 第159-160页 |
5.4.2 阶段1:拆分和筛选衰变记录 | 第160-162页 |
5.4.3 阶段2:建立高斯混合模型并进行模型比选 | 第162-163页 |
5.3.4 阶段3:合并重叠成分 | 第163-164页 |
5.3.5 阶段4:计算评价阈值 | 第164-166页 |
5.5 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8-17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5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