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单相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 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1 有互联线控制策略 | 第16-17页 | 
| 1.3.2 无互联线控制策略 | 第17-18页 | 
| 1.4 单相隔离型光伏逆变器拓扑及并联策略确定 | 第18-19页 | 
|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 第2章 系统直流母线稳定性分析 | 第21-42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21-32页 | 
| 2.2.1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 第21-30页 | 
| 2.2.2 Saber软件仿真验证 | 第30-32页 | 
| 2.3 小信号模型动态分析 | 第32-37页 | 
| 2.3.1 各个输入电压等级下动态特性 | 第32-34页 | 
| 2.3.2 各个输出功率等级下动态特性 | 第34-35页 | 
| 2.3.3 不同滤波电容值下动态特性 | 第35-37页 | 
| 2.4 一种带动态系数的补偿网络设计 | 第37-4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光伏逆变器并联环流抑制分析 | 第42-59页 | 
| 3.1 引言 | 第42页 | 
| 3.2 并联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42-44页 | 
| 3.3 输出阻抗对环流的影响及抑制方法 | 第44-51页 | 
| 3.3.1 带电压前馈通道的电压电流双闭环 | 第44-46页 | 
| 3.3.2 电路参数差异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 第46-50页 | 
| 3.3.3 采用虚拟阻抗负载电流前馈控制消除低频环流 | 第50-51页 | 
| 3.4 相位差对并联系统环流的影响及抑制方法 | 第51-55页 | 
| 3.4.1 相位差对并联系统环流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4.2 争主同步跟踪控制方法抑制环流原理 | 第52-53页 | 
| 3.4.3 争主同步跟踪控制方法硬件电路及实验 | 第53-55页 | 
| 3.5 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策略及实现 | 第55-58页 | 
| 3.5.1 均流控制策略 | 第55-57页 | 
| 3.5.2 CAN通讯实现均流控制策略 | 第57-5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系统参数设计与仿真验证 | 第59-70页 | 
| 4.1 引言 | 第59页 | 
| 4.2 光伏逆变器参数设计 | 第59-64页 | 
| 4.2.1 全桥LLC变换器谐振参数设计 | 第59-63页 | 
| 4.2.2 单相逆变器LC滤波参数设计 | 第63-64页 | 
| 4.3 全桥LLC变换器仿真分析及验证 | 第64-68页 | 
| 4.3.1 全桥LLC变换器单台运行仿真分析 | 第64-66页 | 
| 4.3.2 全桥LLC变换器动态特性仿真验证 | 第66-68页 | 
| 4.4 并联环流抑制策略仿真验证 | 第68-6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验证 | 第70-84页 | 
| 5.1 引言 | 第70页 | 
| 5.2 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70-76页 | 
| 5.2.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70-74页 | 
| 5.2.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4-76页 | 
| 5.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76-83页 | 
| 5.3.1 单台光伏逆变器闭环实验 | 第76-79页 | 
| 5.3.2 LLC变换器动态特性实验验证 | 第79-81页 | 
| 5.3.3 并联同步策略及均流CAN通讯测试实验 | 第81-82页 | 
| 5.3.4 环流抑制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 第82-8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