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轧制论文--轧制工艺论文

铜杆热连轧过程轧辊粘铜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铜及其加工第10-11页
    1.2 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 SCR3000连铸连轧生产线粘铜问题第12-13页
    1.4 轧制粘辊问题研究进展第13-17页
        1.4.1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2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7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1.5.1 课题研究内容第17页
        1.5.2 课题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2章 热轧粘辊作用机理及粘辊模型分析第19-41页
    2.1 热轧粘辊作用机理第19-23页
        2.1.1 铜杆表层氧化膜破裂和新鲜金属挤出第19-21页
        2.1.2 边界润滑膜及其失效第21-22页
        2.1.3 焊合点形成与剪切断裂第22-23页
        2.1.4 热轧粘辊作用机理总结第23页
    2.2 热轧粘辊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3-35页
        2.2.1 剪切断裂失效位置第24-26页
        2.2.2 平均单位压力模型建立第26-29页
        2.2.3 粘着指数模型建立第29-32页
        2.2.4 粘结面积比例模型建立第32-34页
        2.2.5 粘辊模型验证第34-35页
    2.3 热轧粘辊影响因素分析第35-40页
        2.3.1 辊缝对粘辊影响第35-36页
        2.3.2 入口温度对粘辊影响第36-37页
        2.3.3 轧辊转速对粘辊影响第37页
        2.3.4 极压剂浓度对粘辊影响第37-39页
        2.3.5 各影响因素对粘辊敏感程度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轧制界面状态仿真分析第41-52页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1-43页
    3.2 除鳞装置对流换热系数等效计算第43-45页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45-47页
        3.3.1 轧制力基准选择第46-47页
        3.3.2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47页
    3.4 轧制界面状态分析第47-51页
        3.4.1 接触正应力场第48页
        3.4.2 温度场第48-49页
        3.4.3 裸露率场第49-50页
        3.4.4 模拟图与现场图的对比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改善措施及效果分析第52-62页
    4.1 解决方案提出第52页
    4.2 喷淋装置优化及效果分析第52-55页
    4.3 喷淋装置改造及效果分析第55-56页
    4.4 喷淋动态调节第56-58页
    4.5 改善压力加工粘着其它方法第58-61页
        4.5.1 避免轧辊微裂纹产生第58-59页
        4.5.2 合理选择加工工具材质第59-60页
        4.5.3 改善配对性质第60-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H3625合金高温粘连行为及TIG焊接接头组织研究
下一篇:枝杈类锻件挤压成形折叠缺陷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