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第8-13页
        1.2.1 文献回顾第8-12页
        1.2.2 文献评述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基本概念界定第14-16页
        1.4.1 宜居城市第14页
        1.4.2 城市治理第14-15页
        1.4.3 公共政策执行第15页
        1.4.4 政策执行模式第15-16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第16-20页
    2.1 基本理论第16-17页
        2.1.1 史密斯模型第16页
        2.1.2 政策执行模式理论第16-17页
    2.2 分析框架第17-20页
        2.2.1 分析维度第18-19页
        2.2.2 分析框架构建第19页
        2.2.3 分析样本来源第19-20页
第3章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执行实践第20-39页
    3.1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情况第20-25页
        3.1.1 上下级政府间政策数量的差异第21-23页
        3.1.2 上下级政府间政策目标的差异第23-24页
        3.1.3 上下级政府间政策强度的差异第24页
        3.1.4 上下级政府间政策措施的差异第24-25页
    3.2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执行机构第25-29页
        3.2.1 政策执行机构设置第25-26页
        3.2.2 政策的任务目标分解第26-28页
        3.2.3 政策执行工具的选择第28-29页
    3.3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目标群体第29-32页
        3.3.1 政策目标群体概况第30页
        3.3.2 针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宣传第30-32页
        3.3.3 政策目标群体的认同情况第32页
    3.4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执行环境第32-35页
        3.4.1 贵州省基本情况第32页
        3.4.2 政治环境第32-33页
        3.4.3 政策执行监督第33-34页
        3.4.4 社会参与第34-35页
    3.5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情况第35-39页
        3.5.1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整体现状第36-37页
        3.5.2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现状第37-38页
        3.5.3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面临不足第38-39页
第4章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模式的提炼第39-48页
    4.1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的提炼:“推动——响应”模式第39-45页
        4.1.1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的自上而下推动第40-42页
        4.1.2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的自下而上响应第42-44页
        4.1.3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推动——响应”模式第44-45页
    4.2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推动——响应”模式的特征第45-48页
        4.2.1 政策的“线性”执行第45页
        4.2.2 自上而下推进仍是主导第45-46页
        4.2.3 地方政府是主体第46页
        4.2.4 层层下达,逐级分包第46-47页
        4.2.5 政策执行集中与分散兼具第47-48页
第5章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模式的局限性及优化建议第48-58页
    5.1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模式的局限性第48-52页
        5.1.1 政策自身有待改进第48页
        5.1.2 政策执行机构建设需完善第48-50页
        5.1.3 政策执行工具单一第50页
        5.1.4 政策目标群体行为难以控制第50-51页
        5.1.5 社会力量薄弱第51-52页
    5.2 贵州省宜居城市建设政策执行模式的优化建议第52-58页
        5.2.1 完善政策设计第52-53页
        5.2.2 加强执行机构建设第53-54页
        5.2.3 运用丰富多样的政策执行工具第54-55页
        5.2.4 増强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第55-56页
        5.2.5 强化社会力量第56-5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研究结论第58页
    6.2 研究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一第66-68页
附录二第68-70页
附录三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域划分的实时布料动画研究
下一篇:基于众包和概率模型的实体解析方法研究